請老國母、康王和突魯丞相等人,回到牧羊城,在城外紮下大營。把元帥左車輪的人頭,掛在百高杆之上。
這時候的康王真象霜打的茄子——蔫了,頭不抬,眼不睜,一句話也沒有了。彎著腰,低著頭,老和尚丟經——沒咒念了。靈王還一個勁地勸道:“王兄,你也別怕了,唐王李世民是位有道明君,他不會發落我們的。”
唐王李世民確實是位仁義之君,他把老國母、靈王、康王,以及突魯丞相,都請到銀安殿上,互相見禮,都很尊重,唐王說:“你們雖然打了敗仗,我也決不會加害於你們,兩國今後依然是唇齒友好之邦。”
康王和靈王隻能是跪下求饒啊!哀求道:“千錯、萬錯,都是我們之過錯。主要過錯就在左車輪的身上,現在,寫降書與順表,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今後決不犯邊。”
“隻要你們情願和好,我大唐也決不會侵犯你們的疆土。”唐王也說。
康王情願為這次戰爭賠款,因為兩國一打起仗來,不論是勝敗雙方,都各有傷亡,且又耗費了大批的錢糧,這筆款一定要賠,並且為大唐陣亡戰將,修墳立碑。
唐王李世民在牧羊城外也給突魯公主修墳立碑,以示紀念。又問突魯花是願意留在北國,還是願意跟隨回到中原?突魯花說:“我兩下都要,現在先留在北國,因為我妹妹突魯公主已經死了,我得侍奉養父等他老人家入土以後,我再到中原去玩玩。”
眾人一聽傻姑娘說的話,都憋不住地笑,哪有這麼說話的呀,可說的又都是實話。
突魯丞相聽了傻姑娘的話,又是難過,又是高興,難過的是女兒突魯公主已死;高興的是我這傻姑娘,還有一片孝心。
正在這時,忽見北國的周衡給二主唐王李世民跪下,奏道:“唐王萬歲,多蒙你當初不斬恩放,我本來祖居中原,這次願隨營一起回歸我的故土。可是,單天常他已不辭而別,今留下書信一封,不知他的去向。”說罷,將單天常留下的書信獻上。
隻見上寫:二伯父秦叔寶,四伯父程咬金拜上,我隻顧報私仇,而忘了國恨,已鑄成大錯。幸虧秦懷玉、羅通、周衡之指點,我才如夢方醒。黑龍山我盡了微薄之力,以補喪失忘國之過錯,和兩位伯父愛我之情義。我家與李姓有世仇,不保大唐乃家父之遺囑,因此,侄兒不願報國,甘願盡孝,待來日再報二位伯父恩德。侄兒單天常頓首。
唐王看罷,並未生氣,隻是歎道:“人各有誌,任他去吧。”命給周衡記大功一次,隨軍還朝。又對康王道:“突魯花乃為孝女,對我們兩國和好立下了功勞,本想將其帶回中原,既然她願在丞相身邊盡孝,也就不勉強了,不過,朕已決定,封她為忠孝義女,我大唐月撥俸祿,年賜國銀,她幾時願來中原,任她隨便。”
這突魯花一聽,可樂了,心說:這皇上老頭真好啊!隻見程鐵牛,在一旁風趣道:“突魯花,這回你算抖起來了。”
“去你的吧!”突魯花斥道。
康王連連點頭說:“僅遵聖命。”
把北國諸事,安排完畢,挑選良辰吉日,大唐人馬班師還朝。這真是:鞭敲金鐙響,齊奏凱歌還。
在回京之路上,將羅仁和梅氏夫人之棺槨,也隨軍帶回長安。
西京的幼主殿下李治聽說父王禦駕親征得勝還朝,帶領文武群臣,接出十裏長亭。長安城內,是淨水潑街,黃土墊道,買賣鋪戶,懸燈結彩,迎接二主唐王,凱旋而歸。數日之後,二主唐王升殿,獎功罰過,蘇定芳投靠外國,謀害羅通力殺四門,把他交給老羅家,好給死去的羅義、羅成父子報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