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第一回 下戰書周衡得恩赦 二主唐王禦駕親征

二主唐王登基,萬民沾恩賀喜。君明臣忠民安,實行貞觀之治。自古龍爭虎鬥,突厥來犯邊境。群雄抗擊北國,引出史書傳奇。

幾句歪詩提過,道出一段唐太宗李世民繼位時的傳奇故事。

李世民祖居隴西成紀。父高祖李淵字叔德,母親太穆皇後竇氏。世民四歲時,忽有一書生觀其相讚曰:“貴子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歲冠必將濟世安民。”

李淵恐此生禍,欲追除之。書生已無蹤跡,以為是神,采其語取名叫世民。

李世民的取名是個離奇的傳說,不過他對曆史的發展確實有所貢獻。因此,對曆史人物的評價勿須多論。

唐高祖李淵李叔德,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吉,四子元霸。李元霸在錘震四平山之後陣亡。由於李世民領兵南征北戰,使李淵的江山如銅牆鐵壁一般。但是,大太子建成和三太子元吉,卻都是奸王。他倆不但亂宮,而且想殺父奪權。這種行為激怒了尉遲恭、程咬金和秦叔寶等人,便把他倆給除了,李淵為此得了一場大病。然後他讓李世民繼位。群臣也很滿意,李世民當了皇帝。

李世民繼位之後,改年號為貞觀元年;稱帝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太宗。他善於聽信忠言,敢於招賢納士,大膽起用人才,是治國有方的開明君主。

朝中的三班文官,四班武將,五府六部,九卿四相,八大朝臣均是一心秉忠報國。文有,英國公徐勣徐茂公和丞相魏徵。武有,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和馬、段、殷、劉開國四將。以及賈柳樓三十六友中的部分瓦崗老將,都盡心竭力扶佐唐王。可稱得是君正臣賢,萬民安樂。真是馬放南山,槍刀入庫,國內太平。可以說是應天時順民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李世民是個有道的明君,他每日三朝召見文武群臣共議朝政。因為他是創業的馬上皇帝,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另外還有一個教訓,那就是前朝隋楊廣的所做所為:欺娘、奸妹、殺兄、圖嫂、弑父、奪權,成了六缺之君。造成天愁民恨怨聲載道。不順天意,失去民心。所以李世民總把前朝的事當成鏡子對照自己。認為隻有理朝政,愛黎民,才能順民心。所以不論是百姓還是滿朝文武,都很擁護他。

可是好景不長,就在貞觀元年,東有高建莊王欲要興兵,西有哈密國襲擾邊界,特別是北國突厥屢犯中原。無故犯邊,大肆燒殺掠奪,搶男霸女,做盡不道之事。唐王對此恨之入骨。

這一天,李世民升殿議事完畢,剛想散朝,皇門官跪在殿角之下稟道:“有事奏明主公。”

“有何事?速速奏來。”

“今有北國赤壁康王,派下書人求見萬歲。”

李世民當時一愣,心想:北國經常犯境,今天又派人下書,是不是打來戰表?如果是真的,哼!朕正有平他之意。這倒好,你自己先送上門來那可就不客氣了。想罷說道:“把下書人帶上金殿。”

殿頭官下去,時間不大,從殿下領來一人。這人身高有九尺向外,膀寬背厚,身軀魁梧,低著頭,臉上還蒙著塊青紗,看不出他的麵目。剛進殿,還沒到品級台他就跪下了。

什麼是品級台?品級台是按朝中官職大小分類的,王爺在哪?丞相在哪?正一品在哪?副二品在哪?都有指定的品級排班站立,不能隨便站。

這個下書人,看來很懂規矩,剛上殿在殿角就跪下了。磕頭象雞鵮碎米似的,碰的殿上金磚“嘣嘣”直響。嘴裏還不住高喊:“罪臣參見唐王,萬歲,萬萬歲。”

皇上看他麵蒙青紗,不由得心中一愣!在上邊忙問道:“下邊跪得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