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堯曰第二十(1 / 1)

關於如何從政,孔子已有很多論述。此處說從政,是從曆史發展的角度說的,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相契合。

孔子講完曆史,子張當即發問,如何繼承曆史,開創新的政治文明?

子張問孔子:“老師,如你所說,就當前的社會現實,我們如何從政呢?”

孔子說:“遵循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習,那就可以從政了。”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呢?”

孔子說:“五種美德就是: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問:“什麼叫‘惠而不費’?”

孔子說:“因勢利導,人民覺得什麼有利就引導他們做什麼,這不就是惠而不費嗎?選擇人民能做的事讓人民做,誰又會埋怨呢?想要仁政而又得到仁政,還有什麼好貪呢?無論人多人少,也無論大人小孩,都不敢怠慢,這不是就泰而不驕嗎?整齊的衣冠,尊嚴的儀容,儼然而令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而不猛嗎?”

子張問:“什麼是四種惡習呢?”

孔子說:“不教人是非,但人一旦有錯,就大呼小叫,喊打喊殺,這叫做虐;不事先告誡,卻隨時索要成果,這叫做暴;有意扣壓指令使工作不能如期完成,這叫做賊;許諾給人的利益,出納時就縮水,這叫做小氣。”

虐、暴、賊、小氣,就是人的四種惡習。為政者必戒之。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是一堂短暫的課。逝者如斯矣,從堯、舜、禹到周公,天下為公的政治文化逐漸式微,到如今,天下無道,禮崩樂壞。

隻有學會做人,才能談得上如何從政。

孔子對學生說:“不認識宇宙萬物運行變化的規律,不知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不知禮數,不懂禮儀,就無法在這個世界立足;不知聖人之言,不懂語言文化,就不能懂得人的行為。”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知天命,所以畏天命;知禮,所以畏大人;知言,所以畏聖人之言。

這是儒家學說之本,也是孔子教育的根本。

《論語》就這麼讀完了。

孟軻的書叫《孟子》,荀況的書叫《荀子》,孔丘的書為什麼不叫《孔子》?

任何解釋都隻是解釋。

我把《論語》當作教育手冊。教育學生,教育孩子,教育自己。

關於如何從政,孔子已有很多論述。此處說從政,是從曆史發展的角度說的,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相契合。

孔子講完曆史,子張當即發問,如何繼承曆史,開創新的政治文明?

子張問孔子:“老師,如你所說,就當前的社會現實,我們如何從政呢?”

孔子說:“遵循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習,那就可以從政了。”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呢?”

孔子說:“五種美德就是: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問:“什麼叫‘惠而不費’?”

孔子說:“因勢利導,人民覺得什麼有利就引導他們做什麼,這不就是惠而不費嗎?選擇人民能做的事讓人民做,誰又會埋怨呢?想要仁政而又得到仁政,還有什麼好貪呢?無論人多人少,也無論大人小孩,都不敢怠慢,這不是就泰而不驕嗎?整齊的衣冠,尊嚴的儀容,儼然而令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而不猛嗎?”

子張問:“什麼是四種惡習呢?”

孔子說:“不教人是非,但人一旦有錯,就大呼小叫,喊打喊殺,這叫做虐;不事先告誡,卻隨時索要成果,這叫做暴;有意扣壓指令使工作不能如期完成,這叫做賊;許諾給人的利益,出納時就縮水,這叫做小氣。”

虐、暴、賊、小氣,就是人的四種惡習。為政者必戒之。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是一堂短暫的課。逝者如斯矣,從堯、舜、禹到周公,天下為公的政治文化逐漸式微,到如今,天下無道,禮崩樂壞。

隻有學會做人,才能談得上如何從政。

孔子對學生說:“不認識宇宙萬物運行變化的規律,不知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不知禮數,不懂禮儀,就無法在這個世界立足;不知聖人之言,不懂語言文化,就不能懂得人的行為。”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知天命,所以畏天命;知禮,所以畏大人;知言,所以畏聖人之言。

這是儒家學說之本,也是孔子教育的根本。

《論語》就這麼讀完了。

孟軻的書叫《孟子》,荀況的書叫《荀子》,孔丘的書為什麼不叫《孔子》?

任何解釋都隻是解釋。

我把《論語》當作教育手冊。教育學生,教育孩子,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