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對孔子的觀點提出質疑。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子卻偏偏拿仁來說事。
孔子可能有點生氣,他說:像你這樣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已成為成語,意思是:花言巧語,虛偽討好,還有多少仁義道德!
有子挨這一頓批,伸伸舌頭,做出調皮狀,坐在一旁不再出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看到老師生氣,知道有子的批評不合老師的原意,便回到老師原初的問題上,詢問老師是不是可以這樣做。
曾子說,我不會說大道理,我每天就做這麼三件事,不知道老師覺得如何?第一,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對事對人有不盡心的態度?教書是否誤人子弟?第二,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與學生交往是否講信用?講了的話是否都兌現?第三,老師教我如何讀書、作人和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
李澤厚說:“最後一句今天無妨釋作:自己所講授所寫作的東西,認真思索過、研究過或實踐過嗎?很好的自警語,今日之‘謬種流傳,誤人子弟’,特別是言行不一,品學分離者,蓋亦多矣。”
對於教師,就是是否忠於教育事業?是否盡心教育每一位學生?是否像朋友一樣與學生交往?對學生的承諾是否都兌現?是否講信用?是否認真溫習要教給學生的知識?是否教育學生要學以致用?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沒有回答曾子的問題,而是繼續就有子的問題進行分析。
有子指出社會問題的根源是老百姓,是兄弟和睦,人民團結。孝悌是仁的根本。
孔子卻指出統治者的行為才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在這裏,孔子指出統治者必須做好的五件事:敬事、信用、節儉、愛人和把握時機。
孔子說,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政府官員要誠心誠意的為老百姓辦事;不要失信於民;要節約開支,防止社會資源的浪費;要愛護民眾,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要把握發展的時機,不要瞎折騰。
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孝悌也者”是誇誇其談。
管理一所學校,帶好一個班級,上好一門功課也是如此,那就是:認真工作,說話算數,勤儉節約,愛護學生,及時教育。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是孔子對學生的要求,是孔子“德育為先”的教育觀,也是孔子對自己提出的三個問題的一種結論。
孔子說:“同學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長,為人處世要謹慎,要有信用;同學之間要互相尊重,要博愛,做人處事要符合倫理道德,講究仁義。在此基礎上,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就要認真讀書,學習如何做文章了。”
有子對孔子的觀點提出質疑。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子卻偏偏拿仁來說事。
孔子可能有點生氣,他說:像你這樣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已成為成語,意思是:花言巧語,虛偽討好,還有多少仁義道德!
有子挨這一頓批,伸伸舌頭,做出調皮狀,坐在一旁不再出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看到老師生氣,知道有子的批評不合老師的原意,便回到老師原初的問題上,詢問老師是不是可以這樣做。
曾子說,我不會說大道理,我每天就做這麼三件事,不知道老師覺得如何?第一,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對事對人有不盡心的態度?教書是否誤人子弟?第二,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與學生交往是否講信用?講了的話是否都兌現?第三,老師教我如何讀書、作人和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
李澤厚說:“最後一句今天無妨釋作:自己所講授所寫作的東西,認真思索過、研究過或實踐過嗎?很好的自警語,今日之‘謬種流傳,誤人子弟’,特別是言行不一,品學分離者,蓋亦多矣。”
對於教師,就是是否忠於教育事業?是否盡心教育每一位學生?是否像朋友一樣與學生交往?對學生的承諾是否都兌現?是否講信用?是否認真溫習要教給學生的知識?是否教育學生要學以致用?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沒有回答曾子的問題,而是繼續就有子的問題進行分析。
有子指出社會問題的根源是老百姓,是兄弟和睦,人民團結。孝悌是仁的根本。
孔子卻指出統治者的行為才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在這裏,孔子指出統治者必須做好的五件事:敬事、信用、節儉、愛人和把握時機。
孔子說,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政府官員要誠心誠意的為老百姓辦事;不要失信於民;要節約開支,防止社會資源的浪費;要愛護民眾,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要把握發展的時機,不要瞎折騰。
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孝悌也者”是誇誇其談。
管理一所學校,帶好一個班級,上好一門功課也是如此,那就是:認真工作,說話算數,勤儉節約,愛護學生,及時教育。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是孔子對學生的要求,是孔子“德育為先”的教育觀,也是孔子對自己提出的三個問題的一種結論。
孔子說:“同學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長,為人處世要謹慎,要有信用;同學之間要互相尊重,要博愛,做人處事要符合倫理道德,講究仁義。在此基礎上,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就要認真讀書,學習如何做文章了。”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立言要先立德,立德就是要做到孝順、尊敬、謹慎、誠信、博愛和德行,形成習慣。隻有做到這些,才能做文章,為民眾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