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2)

根據全球多個渠道的統計,自1980年以來,幾乎所有金融資產的增速都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的增速。全球範圍的流動性金融資產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1980年的109%上升到2013年的350%。全球流動性金融資產的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2%,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卻不到5%。以美國為例,2012年美國全部金融資產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1倍,1980年的時候還不到4倍。

當然,這些統計數據不可能那麼準確,分類也不是那麼嚴格,但是,無論采取哪種分類和哪個統計,都能夠證實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那就是金融資產的規模和價格漲幅遠遠超過真實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工資的增長速度。這就是今天人們廣泛談論的世界經濟的“脫實向虛”現象。

全球經濟的“脫實向虛”有許多表現形式。其一,金融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度越來越大。其二,金融業的地位從實體經濟的“仆人”變成“主人”,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主導和支配著實體經濟和物質資本的投資和積累,貨幣和金融市場成為最具威懾力的市場。其三,利率和彙率等最重要的價格信號與實體經濟的基本麵脫節,資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投機和預期決定彙率和利率,它們反過來左右和決定實體經濟的投資和消費。其四,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的積累速度遠遠超過真實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工資的增速,導致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惡化。

能夠參與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投資和積累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那些有能力獲得信用資源的富人。越是富有的人,越能夠獲得信用資源(包括各種銀行貸款、基金、債券、股票)。信用資源越是朝著少數富人集中,虛擬經濟膨脹就越快,因為富人的邊際消費趨向很低,他們獲得信用資源主要是為了投機炒作和投資,而不是為了普通的日常消費。虛擬經濟膨脹得越快,資產價格就漲得越快,富人和普通百姓之間的收入差距就越大,財富鴻溝就越深。

無論是股票價格上漲,還是房地產價格上漲,金融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和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所帶來的收益,主要由少數富人獲得。各國統計數據皆表明,股票市場的散戶投資者,至少90%從來沒有賺過錢。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采取所謂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來挽救金融危機,刺激經濟複蘇,原本指望股價上漲的財富效應能夠促進經濟複蘇。然而事實上,股票價格快速上漲的收益和所謂“財富效應”,超過90%都落入極少數富人的腰包,低收入者和窮人幾乎沒有享受到任何所謂的“財富效應”。各國(包括中國在內)房地產價格暴漲的歲月裏,那些本來有錢投資房地產和能夠借錢投資房地產的人當然賺得盆滿缽滿,然而絕大多數低收入者和窮人根本就沒有錢投資房地產。結果是房地產價格漲得越高,富人就越富,窮人就越窮,收入差距和貧富兩極分化就越嚴重。

根據全球多個渠道的統計,自1980年以來,幾乎所有金融資產的增速都大大超過實體經濟的增速。全球範圍的流動性金融資產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1980年的109%上升到2013年的350%。全球流動性金融資產的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2%,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卻不到5%。以美國為例,2012年美國全部金融資產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1倍,1980年的時候還不到4倍。

當然,這些統計數據不可能那麼準確,分類也不是那麼嚴格,但是,無論采取哪種分類和哪個統計,都能夠證實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那就是金融資產的規模和價格漲幅遠遠超過真實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工資的增長速度。這就是今天人們廣泛談論的世界經濟的“脫實向虛”現象。

全球經濟的“脫實向虛”有許多表現形式。其一,金融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度越來越大。其二,金融業的地位從實體經濟的“仆人”變成“主人”,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主導和支配著實體經濟和物質資本的投資和積累,貨幣和金融市場成為最具威懾力的市場。其三,利率和彙率等最重要的價格信號與實體經濟的基本麵脫節,資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投機和預期決定彙率和利率,它們反過來左右和決定實體經濟的投資和消費。其四,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的積累速度遠遠超過真實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工資的增速,導致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