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長順2009年5月30日
探案筆跡 閱讀感動
我有幸成為《天津警方一線紀實》叢書的第一讀者,我也欣然答應周敏同誌為這套叢書作序。謹以表達一種感動、一種情懷、一種敬意。
那天敏姐(周敏)來到我的辦公室,她從提袋中拿出一部書稿,聲調中帶著激動,臉頰上掛滿激情。她說她把過去十年間在《天津日報》、《每日新報》上刊發的重大題材的警方報道集納為《天津警方一線紀實》叢書。今年“6·26”國際禁毒日前,她要出版第一部《緝毒風暴2000—2009》(禁毒篇),約25萬字。她還要出版《重案疑雲》(刑偵篇)22萬字,《法網難逃》(綜合篇)22萬餘字,《金錢,陷阱》(經偵篇)16萬字,《真心英雄》(人物篇)16萬字。十年間,百餘萬字,這裏凝結著一位政法記者的忠誠和心血,這裏記錄著建設平安天津的風雨春秋,這裏昭示著天津始終保持全國治安最好的地區之一的重要元素——天津公安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隊伍。
我為敏姐的激動和激情而感動。
周敏是位愛憎分明、滿懷激情的大姐。她對待同事總是春天般的溫暖;她對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她對社會上的惡習陋俗、不正之風乃至犯罪總是針鋒相對、嫉惡如仇。
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一項重大報道任務落在我肩頭。鄧穎超同誌逝世後骨灰撒在天津海河。當時攝影記者安排在另一條船上隔船拍照。我是隨船的文字記者需要有一台高檔的“傻瓜”相機近距離采訪拍照,時間很緊很急。敏姐聽說後晚上主動打電話讓我到她家去取,她不僅配足電池,還裝好膠卷。轉天上午我派上了用場,拍下了珍貴的骨灰撒放史料照片。
敏姐還有鐵麵無私、不講情麵的一麵。她任《天津日報》群工部主任,對於輿論監督批評報道抓得準、文字狠。即使被批評的單位或人托誰來說情,哪怕是報社領導出麵,她都嚴辭以對,不留情麵。她負責政法新聞報道工作,又是那樣的執著,是一位無尚敬業、職業素養極高的資深警法報道記者。每每天津市發生了典型案件、重特大案件,她都能第一時間得到信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第一時間采寫刊發新聞。時效最快、案情最真、事實最準,敏姐是《天津日報》警法新聞的一個品牌,也是天津政法報道的一麵旗幟。
《緝毒風暴2000—2009》的字裏行間凝結著媒體和記者鐵肩擔道義的光榮職責。相比於專業作家筆下經過更多加工修飾的文學作品,警法記者基於大量的一線采訪,用新聞的筆調記錄,無疑更加純粹、原汁原味,既保留了錯綜複雜的案件真相,又不失生動活潑,每一樁案件永遠沒有簡單的重複。從再現犯罪現場,到剝繭抽絲,讓案件水落石出,我們的新聞記者既需要腿腳勤快,也需要勇氣和敏銳。閱讀書稿的每一篇每一句都令人感歎萬千:十年過眼風雲,十年探案筆跡,十年艱苦不尋常。他們在烈日酷暑中悶在不能開空調的車裏,跟民警一同屏息凝神、蹲堵毒販;他們在寒風凜冽的冰天雪地,跟著警犬沿河搜索持槍歹徒……
是職業的素養,是敬業的精神,成就了本書的精彩。記者是曆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同時也是平安天津、和諧天津的建設者。與可敬的公安民警不同,我們的媒體、我們的記者更多地是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理性和良知來戰鬥,來引領,來貢獻力量。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責任,我們的案件報道、警法報道才讓讀者喜聞樂見,讓盾牌金光燦燦;也正因為有了這份責任,才有了這套叢書的厚重與分量。
值此《天津日報》創刊60周年、《每日新報》即將迎來10周歲生日,有感而發,以序同賀。
王 宏2009年6月3日夜
武長順200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