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開放式基金因頻繁分紅,受到廣大個人投資者的追捧。從投資心理上來說,基金分紅一方麵符合基金持有人“落袋為安”的傳統思維模式,另一方麵也滿足了持有人“淨值回歸”的心理;尤其是在行情較好的情況下,大比例分紅能讓希望持有該基金的投資者以較低的淨值購入以“降低成本”。
但也應該看到,開放式基金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其贖回基本上不受限製,盈利變現能力很強。此外,對於開放式基金而言,購買時淨值的高低隻不過是一個數字,起關鍵作用的是購買市值,因為市值能夠決定投資者需要承擔的費用支出和盈虧範圍。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開放式基金的分紅呢?其實判斷的標準隻有一個:其分紅行為是否有利於基金持有人。
比如,對於股票型基金而言,一般認為基金分紅的原因是基金經理對市場看空,也就是說通過降低持倉比例和調整基金結構來達到控製風險的目的。
出於這樣的目的,無論基金經理對後市的預測是否準確,都應當認為是有利於基金持有人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既可以此作為對市場預期的參考,也可借此來評價基金管理團隊的運作能力。
再如,對於2006年年終時部分基金的大比例分紅,投資者就需要謹慎對待。因為這些大規模的分紅的原因大多數並不是出於風險控製,而是利用了投資者“淨值回歸”的心理進行基金擴容。部分基金分紅後仍然堅持較高倉位持股的投資策略,表明基金經理看多後市。進行這樣的分紅,基金管理人首先要以較低的價位大量出售持有股票以滿足分紅的需要,然後在市場短期快速向上的情況下再將新募集的資金在較高的價位進行快速建倉,這顯然大大增加了它的持倉成本。雖然在市場整體較好的情況下,基金持有人仍然能享受到市場高速增長的成果;但麵對這些類型的基金分紅,投資者仍然應當用更理性、更謹慎的態度去對待。
當然,開放式基金的分紅行為也是一種向市場投資者表現基金盈利能力和信譽的行為,同時在分紅範圍內概不保稅,也可以節省分紅部分的贖回費用;但我們仍應從本質上對“分紅”這一投資者喜聞樂見的行為多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