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的頓悟——釋迦牟尼和佛教的創立(1 / 2)

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四處遊學,先後去過吠舍厘子、王舍城,拜阿羅邏·迦羅摩和優陀迦·羅摩子為師學習禪定,到尼連禪河旁的森林中進行苦行,曆經六年,風餐露宿,先是日食一麻一麥,後來七日吃一麻一麥,搞得形銷骨立,瘦的就剩皮包骨了,甚至後來野鳥以為他是一截朽木,在他頭上都做起窩來。有一天晚上,體力不支的釋迦牟尼昏死了過去,醒來意識到苦修苦行並不能幫他修成正果。於是他在河中洗淨多年的汙垢,又吃了好心的牧女施舍的乳粥,恢複了精神和體力後,繼續去雲遊了。有一天釋迦牟尼走到伽耶的一個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沉思冥想了七天,終於頓悟了,悟出了一套擺脫人生痛苦的方法,創造了佛教。

精深的佛法教義

釋迦牟尼在傳教時比較有特色的是,他不是像其他宗教先解決世界的起源這類哲學的基本問題,而是從分析人生問題入手。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比較龐雜,但其最根本的教義是“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列舉人生的各種苦惱,他說人生的“苦”有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離別苦、求不得苦、五受陰苦。其實就是說明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都是苦。“集諦”探索“苦諦”產生的根源,指人受苦的原因。在佛教看來,人生之苦都是由貪欲、愚癡引起,人們的愚昧無知,會直接引起生死輪回之苦。前世之因,後世之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是講這個道理。“滅諦”就是要消滅苦,說明了佛教的目的。佛教就是教人們消除欲望,達到擺脫輪回、不生不滅的“涅”的妙樂境界。那具體如何來消除欲望,以滅苦呢?佛教的“道諦”就指出消除苦難、達到解脫的八種正確主張和途徑。一般稱為是“八正道”:“正見( 正確的見解)、正思( 正確的思考)、正語( 正確的語言)、正業( 正確的行為)、正命( 正確的謀生方式)、正精進( 正確而不懈怠的修行)、正念( 正確的憶念)、正定( 正確的禪定)。”

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思想。釋迦牟尼在世界觀上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因緣”決定的。“因緣”指“條件”和“關係”。也就是說,萬物是由各種條件和因果關係湊合而成,一旦因緣分散就消失了。釋迦牟尼的這種認為事物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

在社會問題上,佛教反對“婆羅門至上”的種姓製度,主張眾生平等。佛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當佛陀來到孫陀利河岸時,有一個婆羅門問他:“你生在何處?為何種姓?”佛陀回答道:“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佛教還反對婆羅門教的“祭祀萬能”,主張通過個人的修行達到擺脫苦海的境界。

菩提樹下的頓悟

釋迦牟尼四處遊學,先後去過吠舍厘子、王舍城,拜阿羅邏·迦羅摩和優陀迦·羅摩子為師學習禪定,到尼連禪河旁的森林中進行苦行,曆經六年,風餐露宿,先是日食一麻一麥,後來七日吃一麻一麥,搞得形銷骨立,瘦的就剩皮包骨了,甚至後來野鳥以為他是一截朽木,在他頭上都做起窩來。有一天晚上,體力不支的釋迦牟尼昏死了過去,醒來意識到苦修苦行並不能幫他修成正果。於是他在河中洗淨多年的汙垢,又吃了好心的牧女施舍的乳粥,恢複了精神和體力後,繼續去雲遊了。有一天釋迦牟尼走到伽耶的一個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沉思冥想了七天,終於頓悟了,悟出了一套擺脫人生痛苦的方法,創造了佛教。

精深的佛法教義

釋迦牟尼在傳教時比較有特色的是,他不是像其他宗教先解決世界的起源這類哲學的基本問題,而是從分析人生問題入手。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比較龐雜,但其最根本的教義是“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列舉人生的各種苦惱,他說人生的“苦”有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離別苦、求不得苦、五受陰苦。其實就是說明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都是苦。“集諦”探索“苦諦”產生的根源,指人受苦的原因。在佛教看來,人生之苦都是由貪欲、愚癡引起,人們的愚昧無知,會直接引起生死輪回之苦。前世之因,後世之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是講這個道理。“滅諦”就是要消滅苦,說明了佛教的目的。佛教就是教人們消除欲望,達到擺脫輪回、不生不滅的“涅”的妙樂境界。那具體如何來消除欲望,以滅苦呢?佛教的“道諦”就指出消除苦難、達到解脫的八種正確主張和途徑。一般稱為是“八正道”:“正見( 正確的見解)、正思( 正確的思考)、正語( 正確的語言)、正業( 正確的行為)、正命( 正確的謀生方式)、正精進( 正確而不懈怠的修行)、正念( 正確的憶念)、正定( 正確的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