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衝突雜談(1 / 2)

我在多倫多這種文化氛圍中感到如魚得水,也許是因為我獨身一人,無牽無掛,沒有真正感受到移民生活的辛苦。但我想無論到哪個國家或城市,即使是在自己的國家初到一個新的城市都會遇到一些生活上的不順或不適,但這裏我想說的是大的文化環境,我沒有感受到太多的吃驚或震撼或不適,也沒有遇到什麼文化衝突。

而說起文化衝突,最讓人耿耿於懷的卻是從國外回到祖國後反而對本土文化的不適應。

先從服裝說起吧,在去加拿大之前我就對西方的服飾有一些疑惑,從電視、報紙、雜誌上我看到的多是明星光鮮亮麗的晚禮服,而我接觸到的一些回國探親的人卻著裝平平。就拿我姐姐來說吧,她當時在上海上學時穿著打扮時尚前衛,是我模仿的對象,而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幾年後卻成了我眼中的“土氣”中年婦女。我去加拿大後才慢慢體會到這種環境對著裝的影響,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們多穿著休閑鞋或旅遊鞋,上班族中也多是樸素的著裝。在多倫多最繁華的伊頓中心,大商場、小店鋪林林總總,裏麵多是普通的服飾,大眾所接受的價格,50加元就算不錯的,100加元以上算是奢侈品。店鋪裏的衣服跟中國的衣服風格不太一樣,中國的偏重職業、高檔,而西方的多是中檔、休閑、舒服的服飾。在中國不論是工作,或是逛街,或是休閑,或是旅遊,無論在公司、商場、大街或旅遊景點,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穿著正裝、穿著皮鞋或高跟鞋爬山的人們,好像中國人很不會休閑。在國外待久了,自然就趨向於舒服,難怪有人說,從國外回來的人變得“三氣”,“土氣、小氣、洋氣”——穿得土氣了,花錢小氣了,說話洋氣了。

從加拿大回來,看到同事們洋氣的裝扮發現自己突然不知該怎樣穿衣服了,是不是這也是一種逆向文化衝突呢?

再說說“小氣”。說到小氣,我還真親身體會到了西方人的“小家子氣”。朋友聚會吃完飯後,飯桌上各自忙著掏錢包,鋼鏰嘩啦啦地響,在中國的話還真有點讓人不好意思。我想這是由於西方人“火槍手”的特征,朋友相處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親密程度,就餐各付各的,以後也許還會相見,也許不再相見,都無所謂,誰也不欠誰。初到加拿大時真有些不適應,但不久便入鄉隨俗,隻要與別人吃飯,我都是拿出自己的“份子錢”。

(二)

回國後,突然對中國的許多現象感到吃驚、詫異甚而憤怒。

先說排隊。有一次去自助銀行取錢,前麵有一人,便離她一定距離等候。這時又來一人,走到我前麵站在取錢人身後。我對他說,排一下隊吧,他白了我一眼,站到了我身後。當我取錢的時候,他緊跟在我後麵,我沒好氣地對他說:“你離我遠一點。”他又白了我一眼,說:“毛病!”我氣得渾身發抖,跟他理論了起來。好在他沒有動粗,我謝天謝地,取完錢趕緊逃掉了。

我在多倫多這種文化氛圍中感到如魚得水,也許是因為我獨身一人,無牽無掛,沒有真正感受到移民生活的辛苦。但我想無論到哪個國家或城市,即使是在自己的國家初到一個新的城市都會遇到一些生活上的不順或不適,但這裏我想說的是大的文化環境,我沒有感受到太多的吃驚或震撼或不適,也沒有遇到什麼文化衝突。

而說起文化衝突,最讓人耿耿於懷的卻是從國外回到祖國後反而對本土文化的不適應。

先從服裝說起吧,在去加拿大之前我就對西方的服飾有一些疑惑,從電視、報紙、雜誌上我看到的多是明星光鮮亮麗的晚禮服,而我接觸到的一些回國探親的人卻著裝平平。就拿我姐姐來說吧,她當時在上海上學時穿著打扮時尚前衛,是我模仿的對象,而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幾年後卻成了我眼中的“土氣”中年婦女。我去加拿大後才慢慢體會到這種環境對著裝的影響,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們多穿著休閑鞋或旅遊鞋,上班族中也多是樸素的著裝。在多倫多最繁華的伊頓中心,大商場、小店鋪林林總總,裏麵多是普通的服飾,大眾所接受的價格,50加元就算不錯的,100加元以上算是奢侈品。店鋪裏的衣服跟中國的衣服風格不太一樣,中國的偏重職業、高檔,而西方的多是中檔、休閑、舒服的服飾。在中國不論是工作,或是逛街,或是休閑,或是旅遊,無論在公司、商場、大街或旅遊景點,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穿著正裝、穿著皮鞋或高跟鞋爬山的人們,好像中國人很不會休閑。在國外待久了,自然就趨向於舒服,難怪有人說,從國外回來的人變得“三氣”,“土氣、小氣、洋氣”——穿得土氣了,花錢小氣了,說話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