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死難 (1645)

李自成農民軍撤出北京後,一路退至西安。盡管農民軍受到了嚴重挫折,但在陝西及黃河一帶尚有不小的力量。可李自成等人在軍事上不僅未作比較周密的部署,反而聽信謀士牛金星的挑撥,誅殺李岩等大將,使大順政權的領導層出現了裂痕。與此同時,清軍分兵兩路,向農民軍追擊。一路由英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另一路則由豫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兩軍直撲西安。順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率兵自陝西商洛山區退往湖北,駐紮在武昌。這時大順軍尚有部隊50餘萬,分為48部。清軍又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乃由武昌退到湖北通山。五月四日,李自成率18騎到通山縣的九宮山一帶閱視道路,突然遭到當地團練的襲擊,李自成犧牲於亂刃之下,時年39歲。李自成死後,餘部大致分成兩支:一支由劉體仁、郝搖旗等率領;另一支則由李過及高一功率領,在荊襄地區堅持抗清鬥爭。

多爾袞去世 (1650)

順治七年( 1 6 5 0 ) 十二月, 攝政王多爾袞病死於喀喇城,終年39歲。多爾袞(1612~1650),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天聰二年(1628)被皇太極賜號墨爾根代青,即聰明王。多爾袞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聲名遠揚,崇德元年(1636)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清世祖福臨即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為攝政王,成為這一時期清政權的實際統治者。順治元年(1644)多爾袞率八旗軍入關,敗李自成於山海關,五月入北京,為崇禎帝發喪三日,大力籠絡漢族地主,減輕賦稅,並及時製定了統一全國的作戰部署。同時迎順治帝入城,定都北京。此後,多爾袞先後受封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素有風疾,入關後病情日重。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不慎墜馬受傷,病情惡化,十二月病死,詔尊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為清朝定鼎中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由於順治帝不滿其攝政時專權,在其死後第二年便奪爵、鞭屍,並將多爾袞親信一網打盡,直到乾隆時期才恢複多爾袞在清朝曆史上應得的地位。

順治帝親政 (1651)

順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順治帝福臨親政,禦臨太和殿,接受諸王、貝勒、大臣慶賀表文,並頒詔大赦。此後,順治在跌宕起伏、紛繁駁雜的十年親政曆程中,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有效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順治親政後,首先削奪了大臣的權勢,實施集權製。在用人方麵,順治一改多爾袞時期對漢官猜疑、壓製的態度,十分注意籠絡和依靠漢官。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是順治親政後采取的又一重大措施。此外,順治又命兵部整頓驛政,以保障驛路暢通;推行恤刑條例,以體恤百姓;始行武舉殿試,以選拔文武全才;製定行軍律例,以整頓軍紀,等等。以上改革措施的製定與推行,充分體現了順治的政治才幹,使他成為清朝開國時期一位刻意求治、頗有作為的年輕皇帝。

李自成死難 (1645)

李自成農民軍撤出北京後,一路退至西安。盡管農民軍受到了嚴重挫折,但在陝西及黃河一帶尚有不小的力量。可李自成等人在軍事上不僅未作比較周密的部署,反而聽信謀士牛金星的挑撥,誅殺李岩等大將,使大順政權的領導層出現了裂痕。與此同時,清軍分兵兩路,向農民軍追擊。一路由英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另一路則由豫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兩軍直撲西安。順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率兵自陝西商洛山區退往湖北,駐紮在武昌。這時大順軍尚有部隊50餘萬,分為48部。清軍又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乃由武昌退到湖北通山。五月四日,李自成率18騎到通山縣的九宮山一帶閱視道路,突然遭到當地團練的襲擊,李自成犧牲於亂刃之下,時年39歲。李自成死後,餘部大致分成兩支:一支由劉體仁、郝搖旗等率領;另一支則由李過及高一功率領,在荊襄地區堅持抗清鬥爭。

多爾袞去世 (1650)

順治七年( 1 6 5 0 ) 十二月, 攝政王多爾袞病死於喀喇城,終年39歲。多爾袞(1612~1650),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天聰二年(1628)被皇太極賜號墨爾根代青,即聰明王。多爾袞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聲名遠揚,崇德元年(1636)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清世祖福臨即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為攝政王,成為這一時期清政權的實際統治者。順治元年(1644)多爾袞率八旗軍入關,敗李自成於山海關,五月入北京,為崇禎帝發喪三日,大力籠絡漢族地主,減輕賦稅,並及時製定了統一全國的作戰部署。同時迎順治帝入城,定都北京。此後,多爾袞先後受封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素有風疾,入關後病情日重。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不慎墜馬受傷,病情惡化,十二月病死,詔尊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為清朝定鼎中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由於順治帝不滿其攝政時專權,在其死後第二年便奪爵、鞭屍,並將多爾袞親信一網打盡,直到乾隆時期才恢複多爾袞在清朝曆史上應得的地位。

順治帝親政 (1651)

順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順治帝福臨親政,禦臨太和殿,接受諸王、貝勒、大臣慶賀表文,並頒詔大赦。此後,順治在跌宕起伏、紛繁駁雜的十年親政曆程中,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有效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順治親政後,首先削奪了大臣的權勢,實施集權製。在用人方麵,順治一改多爾袞時期對漢官猜疑、壓製的態度,十分注意籠絡和依靠漢官。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是順治親政後采取的又一重大措施。此外,順治又命兵部整頓驛政,以保障驛路暢通;推行恤刑條例,以體恤百姓;始行武舉殿試,以選拔文武全才;製定行軍律例,以整頓軍紀,等等。以上改革措施的製定與推行,充分體現了順治的政治才幹,使他成為清朝開國時期一位刻意求治、頗有作為的年輕皇帝。

康熙帝即位 (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