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於人體。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冬季濕度有時太小,空氣過於幹燥,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感染,患上感冒。據科學試驗,在氣溫日際變化大於3℃、氣壓日際變化大於10百帕、相對濕度日際變化大於10%時,關節炎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夏季濕度增大,水汽趨於飽和時,會抑製人體散熱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十分悶熱和煩躁。冬季濕度增大時,則會使熱傳導加快約20倍,使人覺得更加陰冷、抑鬱。關節炎患者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減弱,無法適應激烈的降溫,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劇。濕度過小時,因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大量喪失,人感覺口幹舌燥,甚至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並誘發感冒。
調查研究還指出,當相對濕度達90%以上時,26℃的氣溫會讓人有31℃的感覺。幹燥的空氣能以與人體數百萬條汗腺製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將汗液吸收,使我們感覺涼快。濕度大的空氣卻由於早已充滿水分,無力再吸收水分,汗液隻得積聚在我們的皮膚上,使我們的體溫不斷上升,同時心力不勝負荷。
對潮濕的空氣影響人體健康的情況,美國專家有過統計。巴爾的摩市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療中心的健康、體重及壓力診所,自1987年起,曾對1 700多名病人試驗他們對極度潮濕的反應,結果發現,被測試者較易頭暈、胃痛、痙攣和產生諸如複視及視力模糊等視覺問題。美國有關部門統計,自然死亡和虐妻案件,在潮濕季節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而人們的性行為卻相對減少,出生率也受到影響。當台風吹襲美國東海岸一帶時,紐約的不少醫院都有嬰兒早產,醫生認為,這是台風帶來的濕度急劇上升和氣體急劇下降而產生了催生效應。
我們的儀容也難逃潮濕之害,油性皮膚更是首當其衝。當頭發吸收了額外的水分後,就會拉長3%,使曲發卷結,直發軟弱無力。健康、體重及壓力診所的瑪麗亞·西沃森指出:“當濕度上升時,身體會從腸道吸收水分,因而呈現浮腫,使我們的腿部和腰圍增粗2厘米。”
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是一種與細菌引起的典型肺炎不同的一組肺炎,致病微生物被確定為一種冠狀病毒。這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疾病,而大多數傳染疾病季節和氣候的發病傾向是比較明顯的。例如,乙型腦炎多發於夏、秋季,麻疹、流腦、猩紅熱流行於冬、春季,其他已發現的傳染病也有明顯的季節性。仔細觀察非典的發病和分布特征,就會發現其伴隨季節和氣候的明顯性。
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於人體。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冬季濕度有時太小,空氣過於幹燥,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感染,患上感冒。據科學試驗,在氣溫日際變化大於3℃、氣壓日際變化大於10百帕、相對濕度日際變化大於10%時,關節炎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夏季濕度增大,水汽趨於飽和時,會抑製人體散熱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十分悶熱和煩躁。冬季濕度增大時,則會使熱傳導加快約20倍,使人覺得更加陰冷、抑鬱。關節炎患者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減弱,無法適應激烈的降溫,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劇。濕度過小時,因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大量喪失,人感覺口幹舌燥,甚至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並誘發感冒。
調查研究還指出,當相對濕度達90%以上時,26℃的氣溫會讓人有31℃的感覺。幹燥的空氣能以與人體數百萬條汗腺製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將汗液吸收,使我們感覺涼快。濕度大的空氣卻由於早已充滿水分,無力再吸收水分,汗液隻得積聚在我們的皮膚上,使我們的體溫不斷上升,同時心力不勝負荷。
對潮濕的空氣影響人體健康的情況,美國專家有過統計。巴爾的摩市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療中心的健康、體重及壓力診所,自1987年起,曾對1 700多名病人試驗他們對極度潮濕的反應,結果發現,被測試者較易頭暈、胃痛、痙攣和產生諸如複視及視力模糊等視覺問題。美國有關部門統計,自然死亡和虐妻案件,在潮濕季節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而人們的性行為卻相對減少,出生率也受到影響。當台風吹襲美國東海岸一帶時,紐約的不少醫院都有嬰兒早產,醫生認為,這是台風帶來的濕度急劇上升和氣體急劇下降而產生了催生效應。
我們的儀容也難逃潮濕之害,油性皮膚更是首當其衝。當頭發吸收了額外的水分後,就會拉長3%,使曲發卷結,直發軟弱無力。健康、體重及壓力診所的瑪麗亞·西沃森指出:“當濕度上升時,身體會從腸道吸收水分,因而呈現浮腫,使我們的腿部和腰圍增粗2厘米。”
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是一種與細菌引起的典型肺炎不同的一組肺炎,致病微生物被確定為一種冠狀病毒。這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疾病,而大多數傳染疾病季節和氣候的發病傾向是比較明顯的。例如,乙型腦炎多發於夏、秋季,麻疹、流腦、猩紅熱流行於冬、春季,其他已發現的傳染病也有明顯的季節性。仔細觀察非典的發病和分布特征,就會發現其伴隨季節和氣候的明顯性。
非典多發於冬末春初。曆史上,森林腦炎、布式杆菌病、炭疽病、百日咳等傳染病都好發於這個季節。進入4月,許多地方的氣溫起伏較大,相對濕度又較小,由於天氣逐漸變暖,有利於細菌病毒的傳播和繁殖生長,容易引發感冒等疾病傳播。根據一般冠狀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特點,適宜的氣溫和空氣濕度會加劇非典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上海交通大學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空氣溫度、濕度與非典傳播有密切關係,在溫度較高(20℃以上)、空氣濕度較大(80%左右)的情況下,非典病毒存活時間明顯下降。研究還建議,醫院尤其是隔離病房要普遍使用加濕器,在相對濕度較小的地區,要特別提高濕度,以阻斷非典病毒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