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中醫研究的內容與方法有了長足的發展,有些學者將其分為五個方麵:

1.文獻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對中醫古代醫籍進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點校、注釋、語釋、影印和出版。這一階段的文獻整理研究,給20世紀後期、21世紀初的中醫作了“留種”的工作。

2.理論研究: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衛生部和教育行政部門組織、許多院校集體編寫了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從1958年到上世紀末,共編寫了六版教材,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係統的闡釋。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醫學子,主要就是靠這套教材學習中醫。

3.臨床研究:集中在對證的研究(證本質、證候學),再如辨證論治的規範化研究、中醫病名研究、治則治法研究、方藥研究等,都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

4.多學科研究:從古代哲學角度研究中醫,如周易與中醫、道學與中醫;從哲學方法研究中醫,用控製論、信息論、係統論、生物全息理論等解釋中醫理論。還有的從天文學、氣象學、太陽黑子活動周期來研究五運六氣;還有的從數學研究製作五行的數學模型等。

5.實驗研究:采用西醫的若幹理論指標分析驗證中醫藥的療效。如清熱解毒、養陰生津方藥對一些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療效;通裏攻下方藥對某些急腹症的療效;活血。化瘀方藥對冠心病的療效等。在實驗結果比照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探討八綱辨證的病理解剖學基礎等,從早期的抑菌抑毒實驗,到多方法、多層麵以至到分子水平上更為微觀的研究,對中醫藥理論和臨床方藥機理的探討,采用了化學分析、分子生物學、分子物理學的途徑和方法。

從內容上看,這些研究工作,對某一理論、某些具體的理法方藥的理論研究較多,從整體研究和構建中醫學理論體係者少;從發展趨勢上,以現代醫學思路和方法指導者越來越多,以中醫思路為指導,從中醫理論自身發展規律研究者少,從中國醫學之所以能悠久不衰的實踐根基入手的研究,則更少。

近年來,許多青年學生和初涉臨床工作的年輕醫生,提出閱讀古籍,結合臨床實用,感覺無從下手,在古今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書本與臨床結合上有許多不便。有鑒於此,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國際合作出版促進委員會研究中心早在2003年便開始組織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山東、江蘇、山西、湖南、四川等地中醫文獻研究、臨床教學人士編寫了“中醫古籍新點新校新參考叢書”,此套叢書包括以下10種:《醫學衷中參西錄集要》、《外台秘要集要》、《醫宗金鑒心法集要》、《證治準繩集要》、《景嶽全書集要》、《千金要方集要》、《脾胃論集要》、《儒門事親集要》、《古今醫統大全集要》和《普濟方集要》。選取這些古籍中涉及臨床和對臨床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對其進行點校、評注,並收集了近年來的臨床應用和一些創新應用。立足在不僅是給古醫籍點校做一番“整容”,而且是根據古籍的基礎,在臨床研究與實踐上,做些印證、檢索和說明,同時邀請著名的中醫文獻研究家餘瀛鼇先生作為本套叢書的主編。此舉第一是對古籍保護、流傳有所促進;第二對初涉臨床者和青年中醫學生提供深入研究的一些線索。這也是一種嚐試,這種嚐試,對於繁榮中醫文獻,也許有一定益處。

該套叢書的點校、評注和補綴工作,曆時兩年有餘,始見端倪。寄望叢書,能對後學有所裨益。

編著者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