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①雖:雖然,即使。②卷:以前的書寫在帛或者紙上,需要卷起來收藏。

即使有緊急的事情要趕去處理,也要先把書本收拾整齊才可離開。書本有缺損就要立刻修補,保持完整。

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說的是孔子為讀《易》而多次翻斷了串聯竹簡的繩子,比喻讀書勤奮。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時就勤奮好學,十七歲就因為知識淵博而全國聞名。

那時候的書,大多是用竹子作為材料製造的,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才能寫完,這些竹簡又必須用牢固的繩子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就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繩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他又換上新的再使用,一直使書保存完好。

由此我們知道,孔子不僅學習勤奮,而且還十分愛護書籍。

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誌。

①聖書:是指記述聖賢道理的書。②屏:摒棄。③視:看。④蔽:遮蔽,蒙蔽。⑤聰明:智慧。

不是傳述聖賢道理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書刊,都應該摒棄不看,因為書中不正當的事理,會使我們的智慧遭受蒙蔽,心誌變得不健康。

陶淵明讀書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讀書很用功,經常讀書到忘記時間。

那時候,他每天都到村外的一棵大樹下讀書,讀著讀著就沉浸在書本的內容裏了,總要母親去找他才知道回家吃飯。

時間一長,母親有些不高興了,說:“讀書是重要,但讀書不能不吃飯呀,難道書可當飯吃嗎?”

陶淵明說:“母親,您不知道,書裏的味道比吃飯的味道香多了!”

母親聽後,也隻能無奈地搖搖頭,而陶淵明也還是因為讀書,繼續忘記回家吃飯。

他的勤奮好學,使得他的學識比同齡人要高出許多。因此,一些小夥伴就來向陶淵明求教如何讀書。

陶淵明說:“我讀書並沒有什麼妙法。我就像一株小禾苗,從書中一點一點吸收養分,然後慢慢地成長起來。”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致。

①暴:糟蹋。②棄:放棄。③馴:同“訓”,訓誡、教導的意思。④致:達到。

這裏指達到聖賢書上所說的境界。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暴自棄而自甘墮落,應該發奮向上,努力學習。聖賢境界雖高,但隻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以達到。

張季直發奮讀書

清末狀元張季直自幼苦讀,十六歲就去參加州試,卻名落孫山。

考完試回到學堂,先生看到自己的學生考不上州試,覺得很不光彩,便大聲嗬斥他說:“要是有一千人去應考,錄取九百九十九人,隻有一個人不取,這個不被錄取的人就是你張季直!”

老師的話讓張季直非常難過,但他沒有因此自暴自棄,反而更加發奮努力。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早起的辦法,就是在睡覺的時候,用筷子將發辮別住,隻要身子一翻,頭一動,筷子就會把頭發扯痛,人就會立即醒來。這時不管天有沒有亮,他都坐起來讀書。

這樣兩年苦讀後,張季直再次應考,這次他成為了甲午狀元。

在遇到挫折和打擊後,隻有不自暴自棄,努力發奮,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雖有急,卷束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