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

①弟子:學生、晚輩、下級等的總稱。②規:禮儀、守則、製度、規律等的總義。③弟:通“悌”,意為敬愛兄弟。④謹:慎重、鄭重、恭敬。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聖人孔子教誨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行舉止中,要小心謹慎,誠實,講信用。

臨試改題

晏殊是宋代名臣,還是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過人,七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譽。

一次在學館對課,塾師剛說出上聯“聖賢書中求富貴”,晏殊立即接口對出下聯“龍虎榜上爭魁豪”。這種敏捷的才思博得塾師連聲稱讚:“此兒出口不凡,日後必成大器!”

十四歲時,晏殊由江南安撫張知白舉薦進京,與來自全同各地的上千名考生一同應考。

考試的最後兩天是詩、賦、論的複試,他見所考的賦題自己以前寫過,馬上請求皇上另出新題,並老老實實地稟報:“這個題目,我十天前正好練習過,草稿還存在家裏,為考出真才實學,請為我出道新試題。”整個考場都對他的舉動感到驚駭。

改題後,他文思如潮,奮筆疾書,錦句聯珠,才華橫溢,真宗對他讚賞不已。他誠實的態度也深得皇上賞識,賜同進士出身。皇上派他擔任秘書省正字,留在秘閣讀書。

考中進士後,晏殊仍然每天閉門讀書,刻苦用功。他的敦厚老實,勤奮好學,深得世人好評。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①泛:廣泛,時常。②親:指親近。③餘力:多餘的精力。④文:知識,禮節儀式。

和大眾相處交往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做了這些事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地學習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鹹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當初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

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所以常受朝廷大臣的歧視。禦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所以立誌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

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中請求妻子教他念書。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書。每當妻子擺起老師的架子,他就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聽訓,不敢稍有分心。

另外,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向皇上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麵試。麵試成績好得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

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

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給他封了諡號為“勤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