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什麼人死後會成為神(2 / 2)

靖康二年,宋徽宗和宋欽宗同被金人擄走,當時被擄走的還有宗室、後妃、文武臣僚等共計三千多人,稱"靖康之恥"。宋徽宗有兒子31個,已有6人早亡,其餘除趙構外都被金人擄到北國去了,換上的龍袍自然而然就穿倒了他的身上。也可以說是國家的大災大難成全了他這個換地,自此南宋開始,北宋結束。而嶽飛的大忠是要一雪靖康之恥,直搗金人老巢,迎回"二聖"。倘允許他乘勝一路打下去,直到把父親宋徽宗和哥哥宋欽宗都接回來,那宋高宗又往哪兒擺呢?嶽飛的"盡忠報國"豈不要弄得趙構皇帝當不成了?所以嶽飛越是勝利在望,越要把他調回。光是把嶽飛調回也不安全,他的大軍已深孚眾望,被百姓稱為"嶽家軍"……隻要嶽飛還活著,趙構的皇帝就當不安穩,不殺不足以去心病。自古都是"君疑臣,臣必死"。甚至當秦檜及其爪牙萬侔卨等,實在湊不出更多罪證,寫奏章準備放嶽飛的長子嶽雲一條生路時,宋高宗竟然朱筆一點,將勇冠三軍、功不可沒的嶽雲和張憲也一並處斬,以絕後患。足見其狠毒,也證明了嶽飛並非巨奸秦檜所獨為,趙構才是幕後主使。

天日昭昭

其時為公元1141年,農曆12月29日晚,大大理寺監獄得密令,佯稱請嶽飛沐浴,擁其入密室。突然從兩旁竄出大力軍士,用棒棍猛擊嶽飛身體兩側的軟肋……謂之"拉脅而死"。嶽飛當時隻有39歲,目呲皆裂,悲憤難抑,怒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不錯,"天日"終有"昭昭"之時。在國運垂危之際,奸帝奸臣合謀殘殺國之棟梁,極大地刺激和調動了朝野上下和廣大百姓的複雜情感,這裏麵有憎惡、義憤、悲愴、惋惜、不平等等。所有這一切又都化為對嶽飛的同情和敬慕,同情產生親近,親近推動流傳,流傳催生神話……古今中外曆史上被神化的人物,大多並沒有大圓滿的結局。耶穌被叛徒出賣釘死在十字架上;生前不甚得意,顛沛流離"急急若喪家之犬"的孔子,死後卻漸漸成了聖人;英雄一世,最後卻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兒打了大敗仗,頸鏈自己的腦袋都被人偷走了的關羽,卻一步步地成了"武聖人"、"武財神"……嶽飛也一樣,在被害死的那一刻,卻波瀾壯闊地登上了生命的巔峰,成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千秋萬代接受民族的崇敬。

是嶽飛,強烈而鮮明地提升和區分了中國式的忠奸文化。中國有無以計數的各式各樣的廟,隻有在各地的嶽飛廟前,才塑有奸臣、叛徒和小人的跪像。而且民間傳說擊檜之頭,永不頭痛;擊檜之心,永不心痛。在永遠跪著的群醜兩側,有這樣一副聯:"蓬頭垢麵跪階前,想想當年宰相;端冕垂旒臨座上,看看今日將軍。"讓曆史、讓民族的良知,讓古今百姓,出一口胸中惡氣,大快人心!

見《解放日報》200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