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椿象
1998年秋天,好友著名篆刻家韓大星先生來我家做客。他知道我搞巧雕印紐多年,順便帶來一塊有俏色的壽山石,看能不能有個用項。
這塊石頭以灰色為主,下方斜向有一塊暗紅色。我審視了半天也沒看出有啥“出息”,最後又讓韓先生帶了回去。但這塊石頭的色彩、輪廓卻常常在我腦海浮現。一日,見一隻臭大姐(椿象)在紗窗上爬,心頭一亮,忽然想起了大星手中那塊石頭。因為我記起了那塊石頭的暗紅色塊兒中間有一塊棕色色塊兒,那顏色與臭大姐的顏色非常相近。於是我抓起電話,問大星那天那塊壽山石出手了沒有。大星說:“沒有。”我又問:“刻字了沒有?”大星回答:“沒有。”我高興極了:“先別動了,給我留著。”放下電話,我跑到大星家中,一眼便看到了桌上放的那塊石頭。拿起來細看,果然顏色合適。我和大星說好,如果刻不成功,石頭就廢了,如果成功,等我拍好片子,出了書,這塊雕好紐的石頭再奉還老弟。大星痛快地說:“沒問題,這塊石頭本來就是想送你的。”從大星家回來,我捉了隻“臭大姐”,小心翼翼地觀察,因為這東西一碰它,就會分泌一種液體,奇臭無比。我將石頭躺下用,這樣紅色塊就跑到上邊去了。幾天後,一枚“紅葉椿象”印紐完成了。灰白色底子上有一片紅葉,紅葉上趴著一隻椿象,活靈活現。那椿象翹著屁股,好像在說:“躲遠點,別碰我,不然的話小心臭氣!”
2006年4月,我的《巧雕印紐藝術》專著出版了,《紅葉椿象》也被選入了此書。書出版後,我兌現諾言,將《紅葉椿象》印紐奉送大星先生。2009年3月15日,我在小閻的博客上看到了大星先生談及這方《紅葉椿象》印紐時所發的帖子:“杜老師雕的紐兒有一個是為我做的,在集子中第127頁上,一隻‘臭大姐’。當然惟妙惟肖,但總覺得很‘硌硬’,因為太像真的了……至今它仍是‘三秋堂’中收藏的寶物也!”
謝謝大星收藏了這件“臭”東西!
女媧補天
這是一方壽山石,印麵三厘米見方,高近十厘米。在兩個麵和一條棱的中間部分,有一塊黑色倒梯形色塊兒,其餘部分全是從下往上呈放射狀的紅色條紋,像飛躥的火苗兒。
這塊石頭一拿到手,我馬上就有了兩個構思:一個是《鳳凰涅槃》,一個是《女媧補天》,而且把《鳳凰涅槃》定為首選,還找來了不少有關鳳凰的圖案資料進行研究。我前後畫了三四張草圖,將向上張開的兩條黑色條紋,設計成鳳凰的兩隻翅膀,並根據猜測,印石的棱角打開後中間應該有一片黑色層麵,可用來雕鳳凰的尾巴。這個方案很誘人,幾次用刀尖勾線,就在臨下刀時,又猶豫了。讓我下不了決心的就是那條想象中的尾巴。這其中有“賭”的成分,如果將棱通開,裏麵有那層猜想中的黑色,雕鳳凰尾巴將是神來之筆。但如果裏麵沒有那層黑色,那鳳凰就成禿尾巴了,而且別處的色塊不可借用,不能替代。特別是雕印紐這東西,隻能做減法,下了刀就不可逆轉,想再貼上去恢複原樣或找一塊相同或相近的石頭,都是絕不可能的。經過對兩個方案的反複比對,最終下決心舍棄《鳳凰涅槃》,改雕《女媧補天》。因為這樣可將看到的左右兩條黑色塊雕成女媧奮力上舉的手臂,保險、穩妥。打開石棱有沒有黑色層都可處理。沒有更好,有了,可用刀鏟掉。
紅葉椿象
1998年秋天,好友著名篆刻家韓大星先生來我家做客。他知道我搞巧雕印紐多年,順便帶來一塊有俏色的壽山石,看能不能有個用項。
這塊石頭以灰色為主,下方斜向有一塊暗紅色。我審視了半天也沒看出有啥“出息”,最後又讓韓先生帶了回去。但這塊石頭的色彩、輪廓卻常常在我腦海浮現。一日,見一隻臭大姐(椿象)在紗窗上爬,心頭一亮,忽然想起了大星手中那塊石頭。因為我記起了那塊石頭的暗紅色塊兒中間有一塊棕色色塊兒,那顏色與臭大姐的顏色非常相近。於是我抓起電話,問大星那天那塊壽山石出手了沒有。大星說:“沒有。”我又問:“刻字了沒有?”大星回答:“沒有。”我高興極了:“先別動了,給我留著。”放下電話,我跑到大星家中,一眼便看到了桌上放的那塊石頭。拿起來細看,果然顏色合適。我和大星說好,如果刻不成功,石頭就廢了,如果成功,等我拍好片子,出了書,這塊雕好紐的石頭再奉還老弟。大星痛快地說:“沒問題,這塊石頭本來就是想送你的。”從大星家回來,我捉了隻“臭大姐”,小心翼翼地觀察,因為這東西一碰它,就會分泌一種液體,奇臭無比。我將石頭躺下用,這樣紅色塊就跑到上邊去了。幾天後,一枚“紅葉椿象”印紐完成了。灰白色底子上有一片紅葉,紅葉上趴著一隻椿象,活靈活現。那椿象翹著屁股,好像在說:“躲遠點,別碰我,不然的話小心臭氣!”
2006年4月,我的《巧雕印紐藝術》專著出版了,《紅葉椿象》也被選入了此書。書出版後,我兌現諾言,將《紅葉椿象》印紐奉送大星先生。2009年3月15日,我在小閻的博客上看到了大星先生談及這方《紅葉椿象》印紐時所發的帖子:“杜老師雕的紐兒有一個是為我做的,在集子中第127頁上,一隻‘臭大姐’。當然惟妙惟肖,但總覺得很‘硌硬’,因為太像真的了……至今它仍是‘三秋堂’中收藏的寶物也!”
謝謝大星收藏了這件“臭”東西!
女媧補天
這是一方壽山石,印麵三厘米見方,高近十厘米。在兩個麵和一條棱的中間部分,有一塊黑色倒梯形色塊兒,其餘部分全是從下往上呈放射狀的紅色條紋,像飛躥的火苗兒。
這塊石頭一拿到手,我馬上就有了兩個構思:一個是《鳳凰涅槃》,一個是《女媧補天》,而且把《鳳凰涅槃》定為首選,還找來了不少有關鳳凰的圖案資料進行研究。我前後畫了三四張草圖,將向上張開的兩條黑色條紋,設計成鳳凰的兩隻翅膀,並根據猜測,印石的棱角打開後中間應該有一片黑色層麵,可用來雕鳳凰的尾巴。這個方案很誘人,幾次用刀尖勾線,就在臨下刀時,又猶豫了。讓我下不了決心的就是那條想象中的尾巴。這其中有“賭”的成分,如果將棱通開,裏麵有那層猜想中的黑色,雕鳳凰尾巴將是神來之筆。但如果裏麵沒有那層黑色,那鳳凰就成禿尾巴了,而且別處的色塊不可借用,不能替代。特別是雕印紐這東西,隻能做減法,下了刀就不可逆轉,想再貼上去恢複原樣或找一塊相同或相近的石頭,都是絕不可能的。經過對兩個方案的反複比對,最終下決心舍棄《鳳凰涅槃》,改雕《女媧補天》。因為這樣可將看到的左右兩條黑色塊雕成女媧奮力上舉的手臂,保險、穩妥。打開石棱有沒有黑色層都可處理。沒有更好,有了,可用刀鏟掉。
方案是定了,但動起刀來卻又犯了難,主要是因為我沒有經過美術院校的正規訓練,沒畫過人體,現在要在一個十厘米高的印石上雕裸體女媧的造型,簡直太難了。人體美是自然的美,而且美妙絕倫,但如何去表現它,卻無從下手。我就根據想象,比量著那塊黑色塊的大小,大致雕了一個輪廓。上半部感覺還滿意,左胳膊全黑,雕右胳膊的黑色塊不夠用,隻有一小部分,餘下部分隻能用石頭的底色,底色正好接近人的膚色。我反複端詳“女媧”的形態,感覺上舉的雙臂、後仰的頭部都還生動,但總覺得軀幹部分不夠優美,卻又不知道哪兒不對勁兒。一連幾天,找不到答案。正好那天去逛石家莊棉一立交橋下的古玩市場,看到舊書攤兒上有關於人體素描的畫冊,當時就想參考一下。但當時自己穿著軍裝,又不是專業搞美術的,去翻看這類專業性很強的畫冊,心裏有些顧慮,怕有熟人看到,說這小子不正道。轉了兩圈兒,還是想解決自己作品中女性軀幹部分不夠優美問題的念頭占了上風。看看周圍沒人,蹲下身去,快速翻看了兩冊。實話實說,當時有種做賊的感覺。沒想到這一看還真找到了問題的症結:原來我將女媧的中腰部分留得過長、過直,臀部過平,整體上看起來有下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