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亡期間,他繼續鞭撻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同時,艱苦的流亡生活使雨果的才華更臻成熟,他的許多享譽世界的傑作都是在流亡時期創作和完成的。一八五二年,他發表了嘲諷拿破侖三世的小冊子《小拿破侖》。一八五三年,出版了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以充滿激情的嘲諷筆調,表達了他對拿破侖三世的蔑視和仇恨,對自由的熱愛和信念。在此期間,其他詩集也相繼問世,如《靜觀集》(1856)、《詠史集》(1859)、《林陌集》(1865)等,以及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麵人》(1869)。一八五九年,他拒絕接受拿破侖三世的大赦,直到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三世垮台,第三共和國成立,雨果才回到闊別十九年的祖國,巴黎人民紛紛擁到火車站,熱烈歡迎他們喜愛的作家凱旋而歸。

一八七年至一八八五年,為雨果生命和創作生涯的第三階段。他熱情投入反普魯士的鬥爭中。巴黎公社成立時,他對公社的曆史意義並不理解,但當公社慘遭鎮壓時,他卻將自己在布魯塞爾的住宅敞開大門,作為受迫害、遭流放的公社社員的避難所。在這生命的最後階段,雨果創作並發表了多部詩集:《凶年集》(1872)、《憐孫集》(1877)、《靈台集》(1881)等。此外,長篇小說《九三年》也於一八七四年問世。在他最後的作品中,雨果仍一如既往,堅定地站在人民和進步力量一邊,這就是為什麼至今他的作品仍那樣廣為流傳,那樣深得民心。

《悲慘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煌煌巨著。全書共分五部。第一部《芳蒂娜》,第二部《珂賽特》,第三部《馬裏尤斯》,第四部《普呂梅街兒女情,聖德尼街英雄血》,第五部《讓·瓦讓》。小說敘述了刑滿釋放犯讓·瓦讓的悲慘故事。一七九五年,修樹工讓·瓦讓為饑餓所迫,偷了麵包店一塊麵包,而蹲了十九年苦役牢。一八一五年,讓·瓦讓刑滿釋放,投宿迪涅,遭眾人拒絕,卻受到迪涅主教熱情接待,可他臨走時偷了主教的銀餐具而再次被捕。麵對警察的調查,迪涅主教聲稱這銀餐具是他送與客人的,甚至還把一對銀燭台也送給了讓·瓦讓,以贖他的靈魂。

幾年後,讓·瓦讓化名馬德蘭,成了小城濱海蒙特勒伊的市長。他開了一家玻璃飾物廠,發明了一項新工藝,大辦慈善事業,促進了小城的繁榮。他廠裏女工芳蒂娜因有個私生女而被解雇。芳蒂娜的女兒珂賽特寄養在蒙費梅的客店主泰納迪埃家。為了付女兒的撫養費,芳蒂娜淪落為娼,又遭警探雅韋爾逮捕,後被馬德蘭先生解救,終因患重病而死在馬德蘭先生的醫院裏,臨終前她將女兒托付給了市長先生。雅韋爾懷疑馬德蘭是讓·瓦讓。這時,一個叫尚馬蒂厄的老頭被指控偷了一根蘋果枝,並被認定就是讓·瓦讓。馬德蘭先生經過一夜激烈的思想鬥爭,前往法庭自首。於是,他又再次被捕,投入土倫苦役牢。一次,他冒險救了一位水手後而乘機逃跑。人們以為他已淹死海中。逃出後(於是他成了在逃犯),他去泰納迪埃家尋找珂賽特。此時,珂賽特已八歲,受盡了泰納迪埃太太的折磨。讓·瓦讓用重金向泰納迪埃贖回珂賽特,把她帶到巴黎,在偏僻的戈博舊宅租了個房間。後來,他懷疑自己受到雅韋爾警探的跟蹤,並已被他識破,便東逃西躲,情急之中躲進一家修道院,改名福施勒旺,當了園丁,在那裏隱居下來,而珂賽特則進了修道院的寄宿學校讀書。五年後,他們離開修道院,在普呂梅街租了座房子。這時,馬裏尤斯出現了。

在流亡期間,他繼續鞭撻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同時,艱苦的流亡生活使雨果的才華更臻成熟,他的許多享譽世界的傑作都是在流亡時期創作和完成的。一八五二年,他發表了嘲諷拿破侖三世的小冊子《小拿破侖》。一八五三年,出版了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以充滿激情的嘲諷筆調,表達了他對拿破侖三世的蔑視和仇恨,對自由的熱愛和信念。在此期間,其他詩集也相繼問世,如《靜觀集》(1856)、《詠史集》(1859)、《林陌集》(1865)等,以及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麵人》(1869)。一八五九年,他拒絕接受拿破侖三世的大赦,直到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三世垮台,第三共和國成立,雨果才回到闊別十九年的祖國,巴黎人民紛紛擁到火車站,熱烈歡迎他們喜愛的作家凱旋而歸。

一八七年至一八八五年,為雨果生命和創作生涯的第三階段。他熱情投入反普魯士的鬥爭中。巴黎公社成立時,他對公社的曆史意義並不理解,但當公社慘遭鎮壓時,他卻將自己在布魯塞爾的住宅敞開大門,作為受迫害、遭流放的公社社員的避難所。在這生命的最後階段,雨果創作並發表了多部詩集:《凶年集》(1872)、《憐孫集》(1877)、《靈台集》(1881)等。此外,長篇小說《九三年》也於一八七四年問世。在他最後的作品中,雨果仍一如既往,堅定地站在人民和進步力量一邊,這就是為什麼至今他的作品仍那樣廣為流傳,那樣深得民心。

《悲慘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煌煌巨著。全書共分五部。第一部《芳蒂娜》,第二部《珂賽特》,第三部《馬裏尤斯》,第四部《普呂梅街兒女情,聖德尼街英雄血》,第五部《讓·瓦讓》。小說敘述了刑滿釋放犯讓·瓦讓的悲慘故事。一七九五年,修樹工讓·瓦讓為饑餓所迫,偷了麵包店一塊麵包,而蹲了十九年苦役牢。一八一五年,讓·瓦讓刑滿釋放,投宿迪涅,遭眾人拒絕,卻受到迪涅主教熱情接待,可他臨走時偷了主教的銀餐具而再次被捕。麵對警察的調查,迪涅主教聲稱這銀餐具是他送與客人的,甚至還把一對銀燭台也送給了讓·瓦讓,以贖他的靈魂。

幾年後,讓·瓦讓化名馬德蘭,成了小城濱海蒙特勒伊的市長。他開了一家玻璃飾物廠,發明了一項新工藝,大辦慈善事業,促進了小城的繁榮。他廠裏女工芳蒂娜因有個私生女而被解雇。芳蒂娜的女兒珂賽特寄養在蒙費梅的客店主泰納迪埃家。為了付女兒的撫養費,芳蒂娜淪落為娼,又遭警探雅韋爾逮捕,後被馬德蘭先生解救,終因患重病而死在馬德蘭先生的醫院裏,臨終前她將女兒托付給了市長先生。雅韋爾懷疑馬德蘭是讓·瓦讓。這時,一個叫尚馬蒂厄的老頭被指控偷了一根蘋果枝,並被認定就是讓·瓦讓。馬德蘭先生經過一夜激烈的思想鬥爭,前往法庭自首。於是,他又再次被捕,投入土倫苦役牢。一次,他冒險救了一位水手後而乘機逃跑。人們以為他已淹死海中。逃出後(於是他成了在逃犯),他去泰納迪埃家尋找珂賽特。此時,珂賽特已八歲,受盡了泰納迪埃太太的折磨。讓·瓦讓用重金向泰納迪埃贖回珂賽特,把她帶到巴黎,在偏僻的戈博舊宅租了個房間。後來,他懷疑自己受到雅韋爾警探的跟蹤,並已被他識破,便東逃西躲,情急之中躲進一家修道院,改名福施勒旺,當了園丁,在那裏隱居下來,而珂賽特則進了修道院的寄宿學校讀書。五年後,他們離開修道院,在普呂梅街租了座房子。這時,馬裏尤斯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