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旨在於澄清一係列有關階級的替代性的概念化,這些複雜的概念化植根於階級分析的不同理論傳統。書中的每一位作者都已在不同的階級分析傳統下探討過有關階級和不平等問題,並著作頗豐。我請他們每個人都為各自所處的階級分析傳統寫一個理論宣言。這樣做的目的是闡明他們所偏好路徑的理論基礎: 擺出潛在的預設、係統性地定義每一個概念元素、指明概念的解釋範圍,並在需要的地方區分自己和其他人的路徑。雖然這些路徑可以或多或少地追溯到經典的社會理論家——馬克思、韋伯、塗爾幹,但本書中的章節首先並不是要在這些奠基人的背景下討論階級概念;此外,它更不應被視為有關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韋伯主義”或者其他階級分析類型的權威性、正統性論述。每個傳統本身內部就有很大差異,所以即使宣稱屬於同一條思想洪流,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闡明階級概念的方式。最後,我也請這些作者盡量不要寫成擴充版“文獻綜述”,如同有關社會階級的教科書一樣。本書的每一章中,我們將嚐試厘清每一位作者研究領域中階級概念化的分析性基礎,依此闡明階級分析中更大的分野領域。
本書將展示六個不同的視角。第一章的作者是埃裏克·歐林·賴特,呈現在馬克思傳統下的階級分析路徑。該章的中心思想是由剝削過程定義的階級概念,並將此概念與經濟關係的替代性係統相連。第二章由理查德·布林恩(Richard Breen)寫就,其階級分析形式與韋伯傳統以及英國社會學家戈德索普(John Goldthorpe)的研究有關。該章主要關注以個人的經濟生活機遇為基礎發展出的階級概念,更具體地說是勞動力市場所提供、工作組織所呈現的雇傭關係之特征。戴維·格倫斯基(David Grusky)撰寫的第三章描述了塗爾幹社會學理論傳統之下的一種階級分析。該分析的核心原則是,職業勞動分工的具體位置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同質化影響。因此,需要在分層係統的高度解組的(disaggregate)類別中辨別階級的位置。艾略特·魏寧格(Elliott Weininger)的第四章呈現了與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階級分析有關的中心原則。在布迪厄的框架中,階級的定義與不同維度的“資本”有關;這裏“資本”被理解為一種資源的多維度空間,而這種資源可以生產權力、塑造行動者的機遇和態度。第五章的作者是奧格·索倫森(Aage Srenn),他將介紹一種受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推理影響很大的階級分析圖式,特別可追溯到李嘉圖的“租金”(rents)概念,按照這種路徑,在一個信息完備、競爭充分的市場中,階級根本不可能存在;隻有當某些排他性地抓住了由市場的不完善所產生的租金時,階級才出現。在第六章中,簡·帕庫爾斯基(Jan Pakulski)闡明了一種基礎,我們也許可以稱為“後階級分析”。他認為階級本身,尤其在馬克思主義和韋伯主義傳統下理解的階級,已經不再是經驗研究中有用的類型了。在當代社會中,不平等也許仍然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但是他認為不平等已經不再通過階級被組織起來了。最後,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討論階級分析的這些傳統如何圍繞不同的中心問題而固定下來,以及中心問題的這些差異如何投射到不同的階級概念中去。
譯者: 吳菲(吳菲: 複旦大學社會學係畢業,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封閉與同質婚。)(複旦大學社會學係)
本書的主旨在於澄清一係列有關階級的替代性的概念化,這些複雜的概念化植根於階級分析的不同理論傳統。書中的每一位作者都已在不同的階級分析傳統下探討過有關階級和不平等問題,並著作頗豐。我請他們每個人都為各自所處的階級分析傳統寫一個理論宣言。這樣做的目的是闡明他們所偏好路徑的理論基礎: 擺出潛在的預設、係統性地定義每一個概念元素、指明概念的解釋範圍,並在需要的地方區分自己和其他人的路徑。雖然這些路徑可以或多或少地追溯到經典的社會理論家——馬克思、韋伯、塗爾幹,但本書中的章節首先並不是要在這些奠基人的背景下討論階級概念;此外,它更不應被視為有關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韋伯主義”或者其他階級分析類型的權威性、正統性論述。每個傳統本身內部就有很大差異,所以即使宣稱屬於同一條思想洪流,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闡明階級概念的方式。最後,我也請這些作者盡量不要寫成擴充版“文獻綜述”,如同有關社會階級的教科書一樣。本書的每一章中,我們將嚐試厘清每一位作者研究領域中階級概念化的分析性基礎,依此闡明階級分析中更大的分野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