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國誌》卷二引《紀異錄》雲:“契丹主德光嚐晝寢,夢一神人……後至幽州城中,見大悲菩薩佛像,驚告其母曰:‘此即向來夢中神人,冠冕如故,但服色不同耳。’因立祠木葉山,名菩薩堂。”在遼太祖時代,三教之中,強調以孔子為先。遼太祖死後,佛教勢力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遼太宗幸弘福寺為皇後飯僧,“見觀音畫像,乃大聖皇帝、應天皇後及人皇王所施”(《遼史》卷三,中華書局)。遼太宗將佛教和對祖先的崇拜、政治軍事行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政治神話,從而奠定了遼代多種崇拜融為一體的文化模式。這個故事在《遼史·地理誌》中有另一種版本:“應天皇後夢神人金冠素服,執兵仗,貌甚豐美,異獸十二隨之。中有黑兔躍入後懷,因而有娠,遂生太宗。時黑雲覆帳,火光照室,有聲如雷,諸部異之。”不同的版本有著不同的含義。石敬瑭與耶律德光互相勾結,所以借夢、借遼代崇佛來達到政治目的,所謂師出有名。神話中不斷出現動物形象,顯示了北方神話的風格。這些動物的安排相信也有特別的文化內涵。但是神話顯然不完全是自然崇拜和英雄史詩,還有很多其他方麵的內涵。《契丹國誌》卷二引《紀異錄》《遼史·地理誌》在說到遼太宗將死欒城時以讖應方式,是天道冥合。這段神話顯然出自民間,並不是太宗的編造,但和太宗自己編造的神話應當說具有承續關係,顯示了神話連續性的特征。如果說前者是奉天承運的政治宗教,而後者則是政治宗教的神秘化。《遼史》卷一一《奸臣傳》在說到奸臣耶律乙辛出世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契丹人把一些有突出或者非常業績的人看成是異常的人,而凡是異常的人就予以神化。這種萬物皆有靈的契丹原始宗教文化,就是契丹神話產生的文化基礎,與中原神話又傳承相似。
神話由於它的虛幻特點,因此有時可以隨便編造,在一些細節上顯然和封建迷信發生交合。《遼史》卷一八記錄方士耶律乙不哥的行為說:“嚐為人擇葬地曰:‘後三日,有牛乘人逐牛過者,即起土。’至起,果一人負乳犢,引牸牛而過。其人曰:‘所謂牛乘人者,此也。’既葬,吉凶盡如其言。又為失鷹者占曰:‘鷹在汝家東北三十裏濼西榆上。’望求之,果得。”這樣的方士(陰陽先生)創造的神話具有及時但不完整及欺騙的特點,一般被斥為封建迷信,而陰謀手段與事件的偶然性為這些神話提供了實踐支持,愚昧和求知的欲望為之提供了市場。實質上,迷信不少是一種民間宗教性質的神話。
第二節遼代的韻文
一、遼代的語誓謠諺
生活的藝術化和情緒化直接導致了歌謠的產生,而歌謠又在一定程度上記錄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遼代的歌謠不僅僅是勞動的抒情歌謠,內容比較豐富,現實性和比喻的運用是遼代歌謠的基本特征。遼代最早的歌謠是童謠。《遼史》卷七一《後妃傳》雲:“後簡重果斷,有雄略。嚐至遼土二河之會,有女子乘青牛車,倉卒避路,忽不見。未幾,童謠曰:‘青牛嫗,曾避路。’蓋諺謂地祇為青牛嫗雲。”遼太祖建元之時稱帝、天皇帝,而稱太後述律氏為地皇後、應天大明地皇後,以示奉天承運。而在契丹人的曆史傳說當中就有白馬青牛的夫妻傳說,本是自己民族的圖騰。至此,再把這一神話具體落實到耶律阿保機和述律氏身上,再現天作之合的理想。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強化統治,神化自己。述律太後是位文武全才的巾幗英雄,從隨耶律阿保機征戰,到耶律阿保機死後都積極參與政治,進而主持國政。《遼史》卷七二說:“太後顧李胡曰:‘昔我與太祖愛汝異於諸子,諺雲:“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及會議,世宗使解劍而言。”這是條關於教育的諺語,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承繼關係,也體現了遼代實用的思想原則。這些諺語已是經過提煉的社會生活哲理的警句。
《契丹國誌》卷二引《紀異錄》雲:“契丹主德光嚐晝寢,夢一神人……後至幽州城中,見大悲菩薩佛像,驚告其母曰:‘此即向來夢中神人,冠冕如故,但服色不同耳。’因立祠木葉山,名菩薩堂。”在遼太祖時代,三教之中,強調以孔子為先。遼太祖死後,佛教勢力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遼太宗幸弘福寺為皇後飯僧,“見觀音畫像,乃大聖皇帝、應天皇後及人皇王所施”(《遼史》卷三,中華書局)。遼太宗將佛教和對祖先的崇拜、政治軍事行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政治神話,從而奠定了遼代多種崇拜融為一體的文化模式。這個故事在《遼史·地理誌》中有另一種版本:“應天皇後夢神人金冠素服,執兵仗,貌甚豐美,異獸十二隨之。中有黑兔躍入後懷,因而有娠,遂生太宗。時黑雲覆帳,火光照室,有聲如雷,諸部異之。”不同的版本有著不同的含義。石敬瑭與耶律德光互相勾結,所以借夢、借遼代崇佛來達到政治目的,所謂師出有名。神話中不斷出現動物形象,顯示了北方神話的風格。這些動物的安排相信也有特別的文化內涵。但是神話顯然不完全是自然崇拜和英雄史詩,還有很多其他方麵的內涵。《契丹國誌》卷二引《紀異錄》《遼史·地理誌》在說到遼太宗將死欒城時以讖應方式,是天道冥合。這段神話顯然出自民間,並不是太宗的編造,但和太宗自己編造的神話應當說具有承續關係,顯示了神話連續性的特征。如果說前者是奉天承運的政治宗教,而後者則是政治宗教的神秘化。《遼史》卷一一《奸臣傳》在說到奸臣耶律乙辛出世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契丹人把一些有突出或者非常業績的人看成是異常的人,而凡是異常的人就予以神化。這種萬物皆有靈的契丹原始宗教文化,就是契丹神話產生的文化基礎,與中原神話又傳承相似。
神話由於它的虛幻特點,因此有時可以隨便編造,在一些細節上顯然和封建迷信發生交合。《遼史》卷一八記錄方士耶律乙不哥的行為說:“嚐為人擇葬地曰:‘後三日,有牛乘人逐牛過者,即起土。’至起,果一人負乳犢,引牸牛而過。其人曰:‘所謂牛乘人者,此也。’既葬,吉凶盡如其言。又為失鷹者占曰:‘鷹在汝家東北三十裏濼西榆上。’望求之,果得。”這樣的方士(陰陽先生)創造的神話具有及時但不完整及欺騙的特點,一般被斥為封建迷信,而陰謀手段與事件的偶然性為這些神話提供了實踐支持,愚昧和求知的欲望為之提供了市場。實質上,迷信不少是一種民間宗教性質的神話。
第二節遼代的韻文
一、遼代的語誓謠諺
生活的藝術化和情緒化直接導致了歌謠的產生,而歌謠又在一定程度上記錄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遼代的歌謠不僅僅是勞動的抒情歌謠,內容比較豐富,現實性和比喻的運用是遼代歌謠的基本特征。遼代最早的歌謠是童謠。《遼史》卷七一《後妃傳》雲:“後簡重果斷,有雄略。嚐至遼土二河之會,有女子乘青牛車,倉卒避路,忽不見。未幾,童謠曰:‘青牛嫗,曾避路。’蓋諺謂地祇為青牛嫗雲。”遼太祖建元之時稱帝、天皇帝,而稱太後述律氏為地皇後、應天大明地皇後,以示奉天承運。而在契丹人的曆史傳說當中就有白馬青牛的夫妻傳說,本是自己民族的圖騰。至此,再把這一神話具體落實到耶律阿保機和述律氏身上,再現天作之合的理想。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強化統治,神化自己。述律太後是位文武全才的巾幗英雄,從隨耶律阿保機征戰,到耶律阿保機死後都積極參與政治,進而主持國政。《遼史》卷七二說:“太後顧李胡曰:‘昔我與太祖愛汝異於諸子,諺雲:“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及會議,世宗使解劍而言。”這是條關於教育的諺語,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承繼關係,也體現了遼代實用的思想原則。這些諺語已是經過提煉的社會生活哲理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