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476),家畜去勢術已用於豬、馬、牛等動物。《周禮·天官》中已有“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刮乏,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的記載,說明當時不但設有專職獸醫治療獸病,而且已將內科病(獸病)和外科病(獸瘍)區別開來,並在治療方法上采用了灌藥、手術、護理、食療等綜合措施。當時的書籍中,還記載有不少對家畜危害較大的疾病,如豬囊蟲(米豬)、狂犬病、疥癬、傳染性疾病、運動障礙以及外血吸蟲如馬、牛虻等。《周禮》《詩經》和《山海經》中,載有人畜通用的藥物一百多種,並有獸醫專用藥物的記載,如“流赭(赭石)以塗牛馬無病”等。《周禮》中還有“內饔……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的肉品檢驗。在這一時期,還出現有造父(約公元前10世紀)、孫陽(號伯樂,約公元前7世紀)、王良(約公元前6世紀)等畜牧獸醫名人。

二、封建社會中獸醫的發展曆程

(一)封建社會的前期(公元前475~公元256年)是中獸醫學進一步奠定基礎和形成理論體係的重要階段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出現了專門診治馬病的“馬醫”(見《列子》)。《墨子》中也有“……罷馬不能治,必索良醫”的記載。關於家畜疾病,除以前出現的以外,尚有“牛瘍”(見《古璽文字征》)“贏牛”“馬肘潰”“馬折膝”(均見《戰國

策》)“馬刃傷”(見《楚辭》)“馬暴死”(見《晏子春秋》)等記載。《晏子春秋》中還有“大暑而疾馳,甚者馬死,薄者馬傷”的記述。約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黃帝內經》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珍貴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比較係統和全麵地反映了當時中醫學發展的成就,中獸醫的基本理論最早便導源於《黃帝內經》。受其影響,中獸醫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為指導思想,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理論體係。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畜牧獸醫法規“廄苑律”(見《雲夢秦簡》),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經進一步修訂,更名為“廄律”。漢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特別提到“牛扁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桐花主傅豬瘡”“柳葉主馬疥痂瘡”“梓葉傅豬瘡”等。漢簡中,不但有獸醫方劑,而且還有將藥物製成丸劑給馬內服的記載(見《居延漢簡》《流沙墜簡》和《武威漢簡》)。漢代已采用針藥結合的方法治療動物疾病(見《列仙傳》),並用革製的馬鞋進行護蹄。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當時曾有畜牧獸醫專著《相六畜三十八卷》。馬王堆漢墓出土有《相馬羥》《三國誌》注中還記載漢代曾出現有《馬經》和《牛經》等書。河南方城漢墓出土有“據龍閹牛圖”,說明當時已掌握了走騸法。漢代名醫張仲景(150~219年)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不僅充實和發展了前人辨證論治的原則,也對中獸醫產生了深遠影響。張仲景所創立的六經辨證方法及其許多方劑,一直為獸醫臨床所沿用。三國時期(220~265年),名醫華佗曾發明了全身麻醉劑“麻沸散”,並進行了剖腹滌腸手術,相傳他還有關於雞、豬去勢的著述。

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476),家畜去勢術已用於豬、馬、牛等動物。《周禮·天官》中已有“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刮乏,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的記載,說明當時不但設有專職獸醫治療獸病,而且已將內科病(獸病)和外科病(獸瘍)區別開來,並在治療方法上采用了灌藥、手術、護理、食療等綜合措施。當時的書籍中,還記載有不少對家畜危害較大的疾病,如豬囊蟲(米豬)、狂犬病、疥癬、傳染性疾病、運動障礙以及外血吸蟲如馬、牛虻等。《周禮》《詩經》和《山海經》中,載有人畜通用的藥物一百多種,並有獸醫專用藥物的記載,如“流赭(赭石)以塗牛馬無病”等。《周禮》中還有“內饔……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的肉品檢驗。在這一時期,還出現有造父(約公元前10世紀)、孫陽(號伯樂,約公元前7世紀)、王良(約公元前6世紀)等畜牧獸醫名人。

二、封建社會中獸醫的發展曆程

(一)封建社會的前期(公元前475~公元256年)是中獸醫學進一步奠定基礎和形成理論體係的重要階段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出現了專門診治馬病的“馬醫”(見《列子》)。《墨子》中也有“……罷馬不能治,必索良醫”的記載。關於家畜疾病,除以前出現的以外,尚有“牛瘍”(見《古璽文字征》)“贏牛”“馬肘潰”“馬折膝”(均見《戰國

策》)“馬刃傷”(見《楚辭》)“馬暴死”(見《晏子春秋》)等記載。《晏子春秋》中還有“大暑而疾馳,甚者馬死,薄者馬傷”的記述。約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黃帝內經》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珍貴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比較係統和全麵地反映了當時中醫學發展的成就,中獸醫的基本理論最早便導源於《黃帝內經》。受其影響,中獸醫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為指導思想,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理論體係。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畜牧獸醫法規“廄苑律”(見《雲夢秦簡》),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經進一步修訂,更名為“廄律”。漢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特別提到“牛扁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桐花主傅豬瘡”“柳葉主馬疥痂瘡”“梓葉傅豬瘡”等。漢簡中,不但有獸醫方劑,而且還有將藥物製成丸劑給馬內服的記載(見《居延漢簡》《流沙墜簡》和《武威漢簡》)。漢代已采用針藥結合的方法治療動物疾病(見《列仙傳》),並用革製的馬鞋進行護蹄。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當時曾有畜牧獸醫專著《相六畜三十八卷》。馬王堆漢墓出土有《相馬羥》《三國誌》注中還記載漢代曾出現有《馬經》和《牛經》等書。河南方城漢墓出土有“據龍閹牛圖”,說明當時已掌握了走騸法。漢代名醫張仲景(150~219年)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不僅充實和發展了前人辨證論治的原則,也對中獸醫產生了深遠影響。張仲景所創立的六經辨證方法及其許多方劑,一直為獸醫臨床所沿用。三國時期(220~265年),名醫華佗曾發明了全身麻醉劑“麻沸散”,並進行了剖腹滌腸手術,相傳他還有關於雞、豬去勢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