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6年建於德國海德堡的海德堡魯普雷希特——卡爾大學的批準,魯普雷希特一世簽署了有關建立海德堡大學的文件;同年10月18日,在海德堡的聖靈教堂舉行了海德堡大學的開學彌撒儀式;次日學校正式上課。
除了以上這幾所大學之外,截至14世紀末相繼成立的大學還有西部的科隆大學稱謂的要求,並發展成為大學。這兩所大學雖然在15、16世紀之交還位居高校前列,但在法國革命風暴的席卷下卻隨著它們所屬的教會政權的消亡而消亡。科隆大學和埃爾福特大學分別於1798年和1816年消亡。現今人們所熟知並存在的科隆大學和愛爾福特大學則是在這兩所大學原先的基礎上,分別於1919年和1994年重新修建起來的新大學。
1402年12月10日,德國巴伐利亞州維爾茲堡成立了第一所公立大學——維爾茲堡大學。
中世紀德國曆史上的第二個大學創建期,是伴隨著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而開始的。這個時期至少建立了九所新的德國大學。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高校,這一時期創建的其餘3所大學都在19世紀初發生變遷:它們或者遷移至其他地方,或者被並入了其他機構。因戈施塔特大學先於1800年搬到蘭茨胡特的一部分。此外,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大學於1811年被合並到布雷斯勞大學,德語名為Uat Breslau,於1811年由普魯士重建。該大學所在城市現為波蘭境內最大的城市之一,其波蘭語名字為Wroclaw,對應的大學名為Uy of Wroclaw重建後的大學早已“改換國籍”成為一所波蘭大學。
除了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大學,如今已隸屬於其他國家的大學還包括建校曆史最悠久的布拉格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由於種種原因,它們如今分別隸屬於捷克和奧地利。此外,巴塞爾大學也成為如今瑞士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中世紀的德國大學深受巴黎大學模式的影響。直到15世紀末,德國各地的大學幾乎都是按照巴黎大學模式建立起來的,尤其在組織結構和課程體係方麵基本與巴黎大學所采用的模式如出一轍。在院係的設置上,如1386年海德堡大學的“特許狀”特許狀:歐洲中世紀教會或政府對大學組織的最早控製形式。從大學的產生至13世紀中期,大學能否獲得自治權,即大學可否獲得特許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教皇是否恩準.中提供的信息顯示,大學中設立四個係:依次為神學係、教會法和民法係、醫學係和人文哲學係,體現了中世紀古典大學的一些基本特點。盡管如此,德國大學同時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如在課程設置方麵,德國大學較完整地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與羅馬的文化遺產,較好地實現了古代教育遺產與當代神學影響的結合,使得古代有關自然知識方麵的內容仍然得以流傳。此外,雖然德國早期大學基本按照巴黎大學模式建立了哲學、神學、法律和醫學四個係,但法律係的學生享有較大的自主權,這與以學生為中心的博洛尼亞大學等一些老牌大學的影響不無關係。因此可以說,中世紀德國的大學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了古代與中世紀的統一,在大學模式上同時融合了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如上文部分提到,簡單來說,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代表了中世紀大學組織的兩種形式,前者產生了教師型大學的思想,大學的管理由教師行會負責,其組織結構和課程設置方麵皆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相當於商業領域中的學徒;後者建立了最為徹底和具有創造性的學生型大學製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中世紀的德國大學受兩者影響同時也融合了兩種不同的風格。
1386年建於德國海德堡的海德堡魯普雷希特——卡爾大學的批準,魯普雷希特一世簽署了有關建立海德堡大學的文件;同年10月18日,在海德堡的聖靈教堂舉行了海德堡大學的開學彌撒儀式;次日學校正式上課。
除了以上這幾所大學之外,截至14世紀末相繼成立的大學還有西部的科隆大學稱謂的要求,並發展成為大學。這兩所大學雖然在15、16世紀之交還位居高校前列,但在法國革命風暴的席卷下卻隨著它們所屬的教會政權的消亡而消亡。科隆大學和埃爾福特大學分別於1798年和1816年消亡。現今人們所熟知並存在的科隆大學和愛爾福特大學則是在這兩所大學原先的基礎上,分別於1919年和1994年重新修建起來的新大學。
1402年12月10日,德國巴伐利亞州維爾茲堡成立了第一所公立大學——維爾茲堡大學。
中世紀德國曆史上的第二個大學創建期,是伴隨著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而開始的。這個時期至少建立了九所新的德國大學。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高校,這一時期創建的其餘3所大學都在19世紀初發生變遷:它們或者遷移至其他地方,或者被並入了其他機構。因戈施塔特大學先於1800年搬到蘭茨胡特的一部分。此外,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大學於1811年被合並到布雷斯勞大學,德語名為Uat Breslau,於1811年由普魯士重建。該大學所在城市現為波蘭境內最大的城市之一,其波蘭語名字為Wroclaw,對應的大學名為Uy of Wroclaw重建後的大學早已“改換國籍”成為一所波蘭大學。
除了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大學,如今已隸屬於其他國家的大學還包括建校曆史最悠久的布拉格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由於種種原因,它們如今分別隸屬於捷克和奧地利。此外,巴塞爾大學也成為如今瑞士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中世紀的德國大學深受巴黎大學模式的影響。直到15世紀末,德國各地的大學幾乎都是按照巴黎大學模式建立起來的,尤其在組織結構和課程體係方麵基本與巴黎大學所采用的模式如出一轍。在院係的設置上,如1386年海德堡大學的“特許狀”特許狀:歐洲中世紀教會或政府對大學組織的最早控製形式。從大學的產生至13世紀中期,大學能否獲得自治權,即大學可否獲得特許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教皇是否恩準.中提供的信息顯示,大學中設立四個係:依次為神學係、教會法和民法係、醫學係和人文哲學係,體現了中世紀古典大學的一些基本特點。盡管如此,德國大學同時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如在課程設置方麵,德國大學較完整地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與羅馬的文化遺產,較好地實現了古代教育遺產與當代神學影響的結合,使得古代有關自然知識方麵的內容仍然得以流傳。此外,雖然德國早期大學基本按照巴黎大學模式建立了哲學、神學、法律和醫學四個係,但法律係的學生享有較大的自主權,這與以學生為中心的博洛尼亞大學等一些老牌大學的影響不無關係。因此可以說,中世紀德國的大學在教學內容上實現了古代與中世紀的統一,在大學模式上同時融合了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如上文部分提到,簡單來說,巴黎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代表了中世紀大學組織的兩種形式,前者產生了教師型大學的思想,大學的管理由教師行會負責,其組織結構和課程設置方麵皆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相當於商業領域中的學徒;後者建立了最為徹底和具有創造性的學生型大學製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中世紀的德國大學受兩者影響同時也融合了兩種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