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1 / 3)

其中一類是吝嗇聚財的“惜費者”,這是這首詩主要嘲諷的一類人,隻知道苦苦地斂財,不知道及時享受,以有限的百年之身,希望為子孫後代積累下永恒的財富,這是多麼愚蠢可笑啊!

《詩經·唐風》裏有一篇《山有樞》: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鍾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是室。

這可能是文學長廊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吝嗇鬼了,他有衣裳、車馬、鍾鼓,積累了許多財富,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玩的應有盡有,可是,卻一點也不舍得享用。

於是,別人詛咒他,“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他人是保”、“他人是室”,如果他生病死去了,別人來歡娛,別人把財落,別人把屋住,本來吝嗇是為子孫考慮,但是,卻成了他人的好處。

舍棄了自身一世的安樂,卻成全了他人的享樂,成為後世的笑柄。這便是吝嗇者的下場。

“笑林始祖”邯鄲淳的《笑林》裏也記載著一個故事: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取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比至於外,才餘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複囑曰:“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複相效而來!”老人餓死,田宅沒官,貨財充於內帑矣。

說漢代有一位老人,沒有兒子,家裏很富有,但他很吝嗇,穿破衣服,吃蔬菜,早起晚睡地經營自己的產業,貪得無厭,自己卻不舍得用。有人向他乞討,他萬般不得已,進去取了十個錢,從後堂出來,每走一步都減一個錢,等到了外麵,隻剩下一半了,閉著眼睛給那個乞討者,還一再囑咐:我把所有的家私都給你了,千萬不要外傳,省得別人效仿你,跑來跟我乞討!後來,這位老人是餓死的,田宅都被官府沒收了,財產也都充了國庫。

守著萬貫家財,自己被活活餓死,生前為財所累,死後財產充官。

活著,看不透,死了,留笑談。

人為外物所羈絆,為錢財所累,殊不知,人是如此渺小,眼睛一閉不睜,一生就過去了,身外的一切都是浮雲。

蠅頭微利,蝸角虛名,不僅僅在於它的“微”、它的“虛”,更是世事無常。微利和虛名,有時候也是不可求、不可得、不可留、不可執的。

《一文錢》裏的盧至,《莊子·外物》裏的監河侯,《儒林外史》裏的嚴監生,他們都吝嗇,可是,除了留下笑柄,還有什麼呢?

唐人張鷟寫的《朝野僉載》,也記載了不少“吝嗇鬼”。

說有一個叫韋莊的人(這個韋莊應該不是唐末的那個詩人韋莊,因為,寫《朝野僉載》的這個人是初唐到盛唐之間的人),這個韋莊常常是“數米而炊,秤薪而爨”,就是下鍋的米是一粒粒數過的,燒火的柴薪也是稱過的,不能有絲毫浪費。

其中一類是吝嗇聚財的“惜費者”,這是這首詩主要嘲諷的一類人,隻知道苦苦地斂財,不知道及時享受,以有限的百年之身,希望為子孫後代積累下永恒的財富,這是多麼愚蠢可笑啊!

《詩經·唐風》裏有一篇《山有樞》: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鍾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是室。

這可能是文學長廊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吝嗇鬼了,他有衣裳、車馬、鍾鼓,積累了許多財富,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玩的應有盡有,可是,卻一點也不舍得享用。

於是,別人詛咒他,“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他人是保”、“他人是室”,如果他生病死去了,別人來歡娛,別人把財落,別人把屋住,本來吝嗇是為子孫考慮,但是,卻成了他人的好處。

舍棄了自身一世的安樂,卻成全了他人的享樂,成為後世的笑柄。這便是吝嗇者的下場。

“笑林始祖”邯鄲淳的《笑林》裏也記載著一個故事: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取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比至於外,才餘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複囑曰:“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複相效而來!”老人餓死,田宅沒官,貨財充於內帑矣。

說漢代有一位老人,沒有兒子,家裏很富有,但他很吝嗇,穿破衣服,吃蔬菜,早起晚睡地經營自己的產業,貪得無厭,自己卻不舍得用。有人向他乞討,他萬般不得已,進去取了十個錢,從後堂出來,每走一步都減一個錢,等到了外麵,隻剩下一半了,閉著眼睛給那個乞討者,還一再囑咐:我把所有的家私都給你了,千萬不要外傳,省得別人效仿你,跑來跟我乞討!後來,這位老人是餓死的,田宅都被官府沒收了,財產也都充了國庫。

守著萬貫家財,自己被活活餓死,生前為財所累,死後財產充官。

活著,看不透,死了,留笑談。

人為外物所羈絆,為錢財所累,殊不知,人是如此渺小,眼睛一閉不睜,一生就過去了,身外的一切都是浮雲。

蠅頭微利,蝸角虛名,不僅僅在於它的“微”、它的“虛”,更是世事無常。微利和虛名,有時候也是不可求、不可得、不可留、不可執的。

《一文錢》裏的盧至,《莊子·外物》裏的監河侯,《儒林外史》裏的嚴監生,他們都吝嗇,可是,除了留下笑柄,還有什麼呢?

唐人張鷟寫的《朝野僉載》,也記載了不少“吝嗇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