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孫武派遣使者報告吳王說:“隊伍已經操練整齊,大王可以下來校閱,隻要是您想要用到她們的地方,即使要她們赴湯蹈火也是可以的。”吳王說:“算了吧,你回屋吧,我不想下去看。”孫武說:“大王僅僅是喜好兵法的言辭,而並不能把兵法用到實處。”
從此,閡廬知道了孫武能用兵,最終任用了他為將。後來,吳國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又向北威震齊、晉兩國,聲名大顯於各諸侯國之間,這實在是要歸功於孫武。
對孫武故裏的爭論:《史記》中提到孫武是“齊人”,但沒有確指他是齊國哪個地方的人。因此,後世漸漸出現了對孫武故裏的爭議,並延續至今。
具體來講,史學界對孫武故裏的爭議主要集中於“樂安說”(又可分為“廣饒說”和“惠民說”二種)和“非樂安說”(主要是指“臨淄說”)。持“樂安說”者以祖居地為故裏,依據孫武的祖父孫書“食采於樂安”,而認定樂安就是孫武的故裏。持“非樂安說”者以出生地為故裏,認為出生並長期生活的地方即為故裏,從而依據《史記》、《左傳》等典籍所提供的史料,得出孫武出生在前、孫書“食采於樂安”在後的結論,論證孫武的故裏不可能在樂安。
“樂安說”所依據的史料中,最重要的有兩則:一是唐朝元和年間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孫姓”條下,有“樂安,孫武之後,漢有賓、碩,魏有清河太守孫煥,晉有孫顫,避地於魏,故屬樂安,因家焉”的記述。二是《新唐書. 宰相世係表》:“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元宇,無宇二子:桓、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前一則被認為是關於孫武故裏的最早記載,後一則被認為是證明孫武故裏在樂安的鐵證。此後,許多關於孫武的介紹,多以此說稱其為“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樂安是古地名,大致在今天山東省的惠民縣和廣饒縣附近,但無確指。因此,孫武故裏“樂安說”就又有了“惠民說”和“廣饒說”兩種,此處不再詳解。
“非樂安說”主要是指“臨淄說”。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和《山東通誌》可知,孫武的祖父孫書家居臨淄魚裏。由此可知,孫武及其父親孫憑也根有可能出生並生長在臨淄魚裏。大連圖書館資料庫藏有《孫子年譜》,上麵記載有,公元前515年,30歲的孫武攜帶妻子投奔吳國。也就是說,孫武30歲以前生活在臨淄魚裏。若按現代意義上的故裏概念而論,臨淄魚裏即是孫武故裏。
對孫武及《孫子兵法》的評介:《孫子兵法》這部闡述中國軍事文化之精髓的奇書,受到曆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的極大推崇,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廣泛流傳於世。古今中外的名人對孫武及《孫子兵法》更是不吝讚美和稱頌: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在《孫子略解》的自序中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於是,孫武派遣使者報告吳王說:“隊伍已經操練整齊,大王可以下來校閱,隻要是您想要用到她們的地方,即使要她們赴湯蹈火也是可以的。”吳王說:“算了吧,你回屋吧,我不想下去看。”孫武說:“大王僅僅是喜好兵法的言辭,而並不能把兵法用到實處。”
從此,閡廬知道了孫武能用兵,最終任用了他為將。後來,吳國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又向北威震齊、晉兩國,聲名大顯於各諸侯國之間,這實在是要歸功於孫武。
對孫武故裏的爭論:《史記》中提到孫武是“齊人”,但沒有確指他是齊國哪個地方的人。因此,後世漸漸出現了對孫武故裏的爭議,並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