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形成中的人生存於大約1400萬年前至4000萬年前,其化石代表有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
臘瑪古猿的化石最早於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處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後在中國雲南的祿豐、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希臘雅典附近的庇爾哥斯等地也均有發現,其生存年代約在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臘瑪古猿的吻部比較短,不像猿類那樣向前突出,身高一米多,腦量約300毫升,在地麵覓食,能夠直立行走,可能有說話的能力,其特點已近似於人。臘瑪古猿已經會使用天然工具,但不會製造勞動工具。
南方古猿,簡稱南猿,其化石是1942年在南非的金伯利市首次發現的,此類化石在非洲、亞洲(包括我國)發現多處,生存年代約在55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南方古猿分為纖細型和粗壯型:纖細型南方古猿接近於人類,其腦容量為600毫升,牙齒構造和排列方式等均與人的特征很接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粗壯型南方古猿不會製造工具,未能轉變成人。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粗壯型南方古猿是人類發展的旁係,約在60萬年前滅絕,而纖細型南方古猿發展為後來的人類。
正在形成中的人生存於大約1400萬年前至4000萬年前,其化石代表有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
臘瑪古猿的化石最早於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處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後在中國雲南的祿豐、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希臘雅典附近的庇爾哥斯等地也均有發現,其生存年代約在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臘瑪古猿的吻部比較短,不像猿類那樣向前突出,身高一米多,腦量約300毫升,在地麵覓食,能夠直立行走,可能有說話的能力,其特點已近似於人。臘瑪古猿已經會使用天然工具,但不會製造勞動工具。
南方古猿,簡稱南猿,其化石是1942年在南非的金伯利市首次發現的,此類化石在非洲、亞洲(包括我國)發現多處,生存年代約在55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南方古猿分為纖細型和粗壯型:纖細型南方古猿接近於人類,其腦容量為600毫升,牙齒構造和排列方式等均與人的特征很接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粗壯型南方古猿不會製造工具,未能轉變成人。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粗壯型南方古猿是人類發展的旁係,約在60萬年前滅絕,而纖細型南方古猿發展為後來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