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工程師,作為一名小小的設計師,我如何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再偉大的發明,如果得不到應用推廣也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從無人駕駛的電動汽車到用腦電波控製的電腦,在技術上都已經相當成熟,小範圍內的試用也很成功,但是科技能做的也僅此而已了。一個新技術從成熟到應用推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隻有設計才能完成所有這些不同領域、不同環節間的整合,因為它是連接工業和個人生活的通道。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發展的推動力已經猶如強弩之末。設計,卻以發達的科技為基礎,在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它正在接過這支接力棒,在不久的將來代替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看到手中所擁有的力量,合理利用它,主動承擔起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當然,擁有這種力量的前提條件是有寬泛的知識麵。很多年前看過一個“門門通”對抗“一門精”的國際辯論賽。其實“門門通”根本就是“一門精”的前提、基礎。以知識的廣度來支持專業的深度,這就是我對開頭那個問題的回答,也是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按照總主編的要求,本書從接手到完成隻有3個月的時間。倉促間,不免留下些遺憾。作為基礎層麵的書,本來想盡量把它寫得麵麵俱到一點。但最終因為篇幅的限製,很多知識點被迫放棄,成了本書最大的遺憾。因為沒有助手,加上時間的限製,自有版權的圖片效果達不到專業水平,此為遺憾之二。整個過程中,時間一直是讓我緊張的因素。因為一些私人和工作原因,最後本書的完成時間比合同約定的晚了1個多月,在此對主編和出版方深表歉意。

本書得以付梓,首先要感謝林家陽總主編先進的理念,這才有了本書交叉學科的寫作方向。其次要感謝孔德揚老師幫助我認識國內設計教育的現狀,才使久居海外的我能夠把本書寫得適應中國的狀況。在此,特別要感謝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Peter Chamberlain(彼得·張伯倫)助理教授,犧牲度假的時間為本書讀者帶來美國的包裝教學方法和理念,並且義務校對了本書英文版的部分;感謝美國薩凡納設計與藝術學院的Scott Boylston(斯科特·伯樂斯頓)教授對本書的關心並幫助聯係優秀設計師;感謝法國的MathieuGoslin(麥秋·古瑟朗)先生,在百忙之中為本書提供前端的網絡設計概念;感謝台灣的葉怡均小姐,不怕麻煩,為本書重新繪製其學生時代作業的圖例;感謝江南大學的曹鳴副教授,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為本書提出意見;感謝廣州非象形象設計公司幫忙製作圖例,美化照片。最後,要感謝長久以來在我身後默默支持我的家人!Merbsp;de ton support,papa chat!

孔琰

2013年10月於馬山太湖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