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出身”這東西,就像一塊長長的烙鐵燙在這些人的心上,劇痛和流血永無止期。從1949年到1979年,僅此計算便橫跨了三個十年,這是一個何等深重的傷口!這批先天的罪人,從識字開始,就害怕填寫各種與出身有關的表格。在一生中,他們遭遇了太多的障礙:參軍、招工、“提幹”、求偶、進大學……一代又一代,像一群吃草的動物,天性馴良、柔弱,離群索居。在眾人麵前,他們總是保守沉默,不願談說自己的親人,甚至回避自己。生活,由來這樣教會他們認識自己的身份:異類,卑賤者,準專政對象。等到文化大革命起來,就又多出了一個稱謂:“狗崽子”。他們期待我們什麼呢?為什麼要期待?難道真的存在著“人類之愛”?什麼正義和良知,它們在哪裏? 有誰能說出它們在哪裏?
一個叫遇羅克的說了!
這個孱弱的青年,內傾的青年,二十出頭就開始變得駝背的青年,如果不是屬於他們當中的一分子,不是過早地失去那麼多,不是有著數倍於同代人的折磨一般的思考,他有勇氣說出他意識到的一切嗎?
他終於說了!當他伸手在《中學文革報》上點燃第一支火焰,那逆風千裏的氣勢,頃刻間便驚動朝野。人們排著長隊購買它,閱讀它,讀者來信從全國各地像雪片一樣飛來,以致郵遞員不堪負載,要他的夥伴蹬著三輪車到郵局領取郵袋;袋裏的來信,每天都有幾千封。《出身論》!多少怯弱的心靈因它而猛烈地跳動!多少陰鬱而幹涸的眼睛,因它而淚水滂沱!多少繃緊的嘴唇因它而撕裂般地號啕不止……
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遇羅克不免要使用一種近乎狂熱的語言,表達屬於自己的思想。但是,他抨擊的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老紅衛兵鼓吹的“血統論”,中國式的“新的種姓製度”。這是抗議的聲音。他為他廣大的同類向社會籲求,從“形‘ 左’實右反動路線”那裏要回來應有的權利:平等的權利,“革命”的權利,用當時規範的語言說,就是背叛自己的家庭、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參加紅衛兵的權利。
後來,我讀到了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讀到了盧梭、洛克、潘恩,我才知道什麼叫作“人”,什麼叫作“人權”。不曾擁有人權的人算什麼人呢? 法國人勒魯在為百科全書撰寫的關於平等的詞條中說到,公民平等和人的平等是兩個彼此不同的、互不依賴的觀念,前者隻是後者的一個殊相罷了。也就是說,僅僅要求公民平等是不夠的。他的結論是,要確立政治權利的基礎,必須達到人類平等;在此之前,根本沒有權利可言。人人生而平等,這個現代人權觀念,大約已經寫進各個民族國家的憲法裏去了。然而,我們——連這個詞也是虛構的,因為實際上隻有遇羅克一個人——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還得為出身問題辯護。《出身論》說:我們是一批齒輪和螺絲釘,一模一樣的齒輪和螺絲釘,並不生鏽,讓我們回到革命大機器那裏去吧!
然而,“出身”這東西,就像一塊長長的烙鐵燙在這些人的心上,劇痛和流血永無止期。從1949年到1979年,僅此計算便橫跨了三個十年,這是一個何等深重的傷口!這批先天的罪人,從識字開始,就害怕填寫各種與出身有關的表格。在一生中,他們遭遇了太多的障礙:參軍、招工、“提幹”、求偶、進大學……一代又一代,像一群吃草的動物,天性馴良、柔弱,離群索居。在眾人麵前,他們總是保守沉默,不願談說自己的親人,甚至回避自己。生活,由來這樣教會他們認識自己的身份:異類,卑賤者,準專政對象。等到文化大革命起來,就又多出了一個稱謂:“狗崽子”。他們期待我們什麼呢?為什麼要期待?難道真的存在著“人類之愛”?什麼正義和良知,它們在哪裏? 有誰能說出它們在哪裏?
一個叫遇羅克的說了!
這個孱弱的青年,內傾的青年,二十出頭就開始變得駝背的青年,如果不是屬於他們當中的一分子,不是過早地失去那麼多,不是有著數倍於同代人的折磨一般的思考,他有勇氣說出他意識到的一切嗎?
他終於說了!當他伸手在《中學文革報》上點燃第一支火焰,那逆風千裏的氣勢,頃刻間便驚動朝野。人們排著長隊購買它,閱讀它,讀者來信從全國各地像雪片一樣飛來,以致郵遞員不堪負載,要他的夥伴蹬著三輪車到郵局領取郵袋;袋裏的來信,每天都有幾千封。《出身論》!多少怯弱的心靈因它而猛烈地跳動!多少陰鬱而幹涸的眼睛,因它而淚水滂沱!多少繃緊的嘴唇因它而撕裂般地號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