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1 / 1)

如果說八十年代末,中國知識界在紀念五四時所做的討論,還比較切合曆史的實際的話,那麼,場景置換為九十年代,結論就整個地顛覆過來了。與此相關的是,法國大革命在中國知識界所遭逢的命運也大致相同。這種前後態度的變化不是偶然的。此後的情形,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方麵消弭知識分子意識,一方麵製造知識分子神話。五四,包括其中的人物,比如魯迅與胡適,在這裏便都成了特別的符碼,被倒轉的手勢,推向一個預設的秩序主義的意義場域之中。

幾年前,曾寫過一篇《五四之魂》,對五四精神的遷變作過一個粗略的勾描,自覺框架還算合理。某日與朋友談及知識界,於是起了重印的心思。承蒙廣西師大出版社鄭納新先生慨允,便將該文從大象版《自製的海圖》中抽出,加上此前發表的《胡風集團案》,以及十餘篇短文,編成這個集子。

書名取巧用了首篇的題目,副題作“知識分子精神史”,意在表明全書的一個較為一致的思路,實際上,這些年來我也確曾注意及此。所謂“史”,明顯是誇大了的說法,隻是借以顯示精神演變的一條線索而已。

曆史始終使我心存敬畏。

如果說八十年代末,中國知識界在紀念五四時所做的討論,還比較切合曆史的實際的話,那麼,場景置換為九十年代,結論就整個地顛覆過來了。與此相關的是,法國大革命在中國知識界所遭逢的命運也大致相同。這種前後態度的變化不是偶然的。此後的情形,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方麵消弭知識分子意識,一方麵製造知識分子神話。五四,包括其中的人物,比如魯迅與胡適,在這裏便都成了特別的符碼,被倒轉的手勢,推向一個預設的秩序主義的意義場域之中。

幾年前,曾寫過一篇《五四之魂》,對五四精神的遷變作過一個粗略的勾描,自覺框架還算合理。某日與朋友談及知識界,於是起了重印的心思。承蒙廣西師大出版社鄭納新先生慨允,便將該文從大象版《自製的海圖》中抽出,加上此前發表的《胡風集團案》,以及十餘篇短文,編成這個集子。

書名取巧用了首篇的題目,副題作“知識分子精神史”,意在表明全書的一個較為一致的思路,實際上,這些年來我也確曾注意及此。所謂“史”,明顯是誇大了的說法,隻是借以顯示精神演變的一條線索而已。

曆史始終使我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