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本土投行裏的工作又是怎樣一個狀態?對此,紙質書市場一直沒有給出一個像樣的答複。網絡上不乏碎片化的原生態描述,但明顯不夠係統。在我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裏,某信證券知名保薦代表人於2004年出版的《保薦上市》可能是國內最早介紹本土A股投行的書籍。但在這本有著強烈市場營銷意味的書籍裏,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大量法規的簡單羅列和著墨不多的技術分析。此後幾年,也有不少其他A股投行從業者們出版了多本介紹本土投行工作的書籍,但基本都在專業探討的路線上深耕細作。後來的這些書,誠意更多了,專業更精了。
但那些對投行充滿期待的年輕人看罷這些書後,大抵隻能初步了解在A股做投行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對投行具體是怎樣開展工作,內部是何種組織結構,如何進入投行,投行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般多金與辛苦,讀者可能依然不明就裏。
在A股市場實現全流通之後的六七年裏,憑借保薦人製度的庇護,眾多本土投行工作者們忽然收獲了新聞媒體的持續關注。然而與光環榮譽交織而來的,則是那些並不令人意外的誤解與批駁。金領保薦人、拿高薪、不幹活不承擔責任,這些都是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對於年輕的投行求職者來說,在多數一篇篇立場既定的報道裏,或讚譽或鞭撻的文章主旨已然不那麼重要,因為他們更想看到的關於本土投行工作與生活的細節多數時候總是令人遺憾地缺位。
在媒體對投行的新聞報道一下子變得鋪天蓋地的同時,就連華語電影工作者們也向投行界報以他們最典型的致敬。如果說杜琪峰執導的《單身男女》隻是讓男女主人公輕度借用了投行的身份標簽,那麼老徐的《親密敵人》則在人物設定、場景布局和劇情推進等多方麵與投行深度結合。電影的細節表現能力無疑更強,但這些本土演員表現的仍然是華爾街範兒的國際投行,不是那些土鱉的本土投行。
好在,當一直致力於解決信息分享的互聯網演進到博客時代後,小豔紅適時地出現了。她以網絡為媒介,與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與生活點滴。於是上麵那一係列更惹人趣味的問題都被這位業內人士給予了係統性的回複。本土投行真實的苦與樂,也被這位善於駕馭文字的知性女子娓娓道來。
對年輕的讀者來說,這些細節描述出自小豔紅之手是有相當可信度和說服力的。她不僅經曆了一輪完整的投行牛熊市周期,平日裏也保持著記錄工作中所見所聞的良好習慣。她的本土投行生涯既包括項目執行和股票銷售等前台執業,亦有參與質量控製和信息化建設等中後台工作。
盡管小豔紅已經離開本土投行兩年多了,但她曾供職的投行,大致與四五十家本土同行在同一層次展開競爭;她曾服務的客戶,大致可以代表80%已在A股上市的中小企業;她所熟悉的業務規則與流程,直到今天依然為超過80%的本土投行在股權融資業務線上所沿用。
那麼,本土投行裏的工作又是怎樣一個狀態?對此,紙質書市場一直沒有給出一個像樣的答複。網絡上不乏碎片化的原生態描述,但明顯不夠係統。在我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裏,某信證券知名保薦代表人於2004年出版的《保薦上市》可能是國內最早介紹本土A股投行的書籍。但在這本有著強烈市場營銷意味的書籍裏,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大量法規的簡單羅列和著墨不多的技術分析。此後幾年,也有不少其他A股投行從業者們出版了多本介紹本土投行工作的書籍,但基本都在專業探討的路線上深耕細作。後來的這些書,誠意更多了,專業更精了。
但那些對投行充滿期待的年輕人看罷這些書後,大抵隻能初步了解在A股做投行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對投行具體是怎樣開展工作,內部是何種組織結構,如何進入投行,投行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般多金與辛苦,讀者可能依然不明就裏。
在A股市場實現全流通之後的六七年裏,憑借保薦人製度的庇護,眾多本土投行工作者們忽然收獲了新聞媒體的持續關注。然而與光環榮譽交織而來的,則是那些並不令人意外的誤解與批駁。金領保薦人、拿高薪、不幹活不承擔責任,這些都是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對於年輕的投行求職者來說,在多數一篇篇立場既定的報道裏,或讚譽或鞭撻的文章主旨已然不那麼重要,因為他們更想看到的關於本土投行工作與生活的細節多數時候總是令人遺憾地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