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壽命耗盡,化為黑洞,或者再次發生爆炸,這種爆炸被稱為超新星大爆發。因為宇宙中這種恒星會爆發幾何倍數的光,在地球上觀察來看,似乎是一顆新的星辰突然發出遠超一般星辰的亮光,所以這種爆發被稱為超新星大爆發。
超新星大爆發之後會形成新的星雲。這些星雲含有各種輕重元素及至水分甚至生命物質的原始構成成分。經過數十億年的漫長歲月,會形成新的恒星,而不夠產生核聚變的星雲也會化為新的行星。這些行星有的是氣體行星(隻有氫氦甲烷等氣體元素),有的是固體行星(含有鐵等金屬元素)。
太陽也是這樣形成的,而太陽周圍的行星則是太陽周圍的其它星雲因為質量不夠形成恒星而產生的。當然理論上說如果真的質量夠的話也會被吸引到太陽上。上麵理論上說明了宇宙中一般恒星和行星的演化過程。”
“那麼太陽係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按照科學家的推測:
宇宙大爆炸的時間——約150億年前。
前太陽係超新星爆炸——約66億年前。
太陽係形成——約45.67億年前。
太陽係行星形成——約在45.4億年前。
月亮形成——約45.3億年前。
太陽係誕生於之前恒星的超新星爆發形成的星雲之中。
約45.4億年前,地球和太陽係內的其他行星開始在太陽星雲——太陽形成後殘留下來的氣體與塵埃形成的圓盤狀(黃道)——內形成。經過之後1至2千萬年的時間,大致上已經完全成形。”
我問:“月亮是怎麼形成的?”
先賢:“木星是太陽係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亦為太陽係中體積比較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為太陽係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
木星在形成的過程中經曆過漫長的與太陽的引力鬥爭,最終木星終於克服太陽的引力作用,成功成型。木星的衛星現在已經發現68顆,這說明木星的引力作用非常強大,俘獲了大量的衛星。
約45.3億年前,有一顆與火星同等大小,質量約為地球10%的天體“忒伊亞”。
在太陽與木星的引力鬥爭中忒伊亞被甩出木星的引力範圍,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忒伊亞被撞擊破裂。
這次碰撞也改變了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距離。如果沒有這次碰撞,可能地球將與太陽距離更遠,從而使得地球上生命的產生更加艱難,甚至難以生存。
碰撞的過程中,忒伊亞的地幔物質蒸發,產生大量的氣體,並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既有忒伊亞的地幔物質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
在忒伊亞破裂時與地幔分離的忒伊亞星體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
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製,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再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球成型後逐漸遠離地球。大約數十億年後,就可能脫離地球的引力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