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包待製出身源流(1 / 3)

入門欲問榮枯事,觀見容顏便得知。

那賢嫂問:“三叔每日歸來隻是煩惱,今日莫非拾得奇珍異寶,如此歡喜?”包公直與嫂說:“南莊耕田回來,遇著一算命先生,推我有大貴之命,我不信,回頭失那先生,知是神人,決無虛言,我故歡喜。”嫂聽罷乃雲:“叔既後有好事,何不發奮讀書,以成其名?”包公雲:“父親見憎,哪得資本讀書?”嫂雲:“叔若肯讀書,資本一一承辦,不須掛慮。”包公曰:“賢嫂既發心如此,久後成名,當報大恩。”包公退轉莊下。

次日,汪氏著家人抬轎子直去南莊書舍,見董先生,進上禮物,具言要送三郎來從師讀書之事。董先生歡喜領受。嫂命三叔拜見董先生畢,汪氏雲:“三郎尚未有名字,煩先生代取一個表德。”董先生思忖半晌,乃雲:“喚做包文拯可好?”汪氏雲:“此名實相稱。”一時間,先生家抬過午饌,相待著汪氏、包公一邊在席飲酒。酒至二巡,嫂於席上雲:“叔既讀書,亦能吟詩否?”包公起身答雲:“未讀書時,已曾與朋友相會,亦能吟得幾句。”董先生就指木墩為題,令包公吟詩。包公隨口吟雲:

鋼斧伐來物便成,雖然微賤有高名。

若還把他提掇起,社稷山河一掌平。

董卿聽罷,乃對汪氏雲:“令叔之作,天下奇才也,何愁不成名乎?”嫂亦歡喜。董先生見包公生得醜陋,令其去後園撥一株鬆樹來,席間道是蓬蒿,著包公吟詩。包公自忖:“他將我比作蒿草。”乃應雲:

鬆樹低低未出形,先生比作蓬蒿人。

若還一日身通泰,可作擎天柱棟新。

董先生喜雲:“郎君好氣象,必為擎天柱人也。”酒罷,汪氏辭去。包公自在莊上讀書,不覺二年。正是:

窗下三冬經史足,胸中義理已精通。

一日,包公聞說朝廷開科取士,便辭董先生回家見嫂,道知要去赴科取試。汪氏歡喜,即打點盤纏,與叔起行。次日,包公先出廳上,道知父母,要去東京取試。當彼父母頗知其在南莊讀書,汪氏為之支持,得就乎學,及聞其要去赴試,父母二哥齊笑其癡,亦不管他。包公徑來拜知嫂嫂,吩咐畢,挑上行李,望東京進發。是時正遇三月天氣,風和日暖,恰好前行。常言:

雁飛不到處,人被利名牽。

話說包公獨自一個,於路上曉行夜住,饑餐渴飲,又是數日。忽一日貪行幾裏路,天色將晚,前後無店舍。正在無奈處,抬頭見一座古廟,包公進入廊下,看牌額,乃東嶽聖帝之祠。幾年荒廢,人跡罕到。包公隻得在神案高處放下行李,取出幹糧食幾口。日裏行得辛苦,就枕而困。將近三更時候,包公朦朧中見一判官,持簿入來,監候使者問雲:“今年狀元是何處人?”判官說:“第一名是淮西廬州人,第二名是西京漢上人,第三名是福建人。”使者又問:“淮西有九州四十縣,不知狀元名誰?”判官答雲:“是廬州合肥縣小包村包十萬家第三個兒子,名文拯,該他得狀元。”判官道罷複出。天色漸明,包公記在心下,起來挑了行李進發。

入門欲問榮枯事,觀見容顏便得知。

那賢嫂問:“三叔每日歸來隻是煩惱,今日莫非拾得奇珍異寶,如此歡喜?”包公直與嫂說:“南莊耕田回來,遇著一算命先生,推我有大貴之命,我不信,回頭失那先生,知是神人,決無虛言,我故歡喜。”嫂聽罷乃雲:“叔既後有好事,何不發奮讀書,以成其名?”包公雲:“父親見憎,哪得資本讀書?”嫂雲:“叔若肯讀書,資本一一承辦,不須掛慮。”包公曰:“賢嫂既發心如此,久後成名,當報大恩。”包公退轉莊下。

次日,汪氏著家人抬轎子直去南莊書舍,見董先生,進上禮物,具言要送三郎來從師讀書之事。董先生歡喜領受。嫂命三叔拜見董先生畢,汪氏雲:“三郎尚未有名字,煩先生代取一個表德。”董先生思忖半晌,乃雲:“喚做包文拯可好?”汪氏雲:“此名實相稱。”一時間,先生家抬過午饌,相待著汪氏、包公一邊在席飲酒。酒至二巡,嫂於席上雲:“叔既讀書,亦能吟詩否?”包公起身答雲:“未讀書時,已曾與朋友相會,亦能吟得幾句。”董先生就指木墩為題,令包公吟詩。包公隨口吟雲:

鋼斧伐來物便成,雖然微賤有高名。

若還把他提掇起,社稷山河一掌平。

董卿聽罷,乃對汪氏雲:“令叔之作,天下奇才也,何愁不成名乎?”嫂亦歡喜。董先生見包公生得醜陋,令其去後園撥一株鬆樹來,席間道是蓬蒿,著包公吟詩。包公自忖:“他將我比作蒿草。”乃應雲:

鬆樹低低未出形,先生比作蓬蒿人。

若還一日身通泰,可作擎天柱棟新。

董先生喜雲:“郎君好氣象,必為擎天柱人也。”酒罷,汪氏辭去。包公自在莊上讀書,不覺二年。正是:

窗下三冬經史足,胸中義理已精通。

一日,包公聞說朝廷開科取士,便辭董先生回家見嫂,道知要去赴科取試。汪氏歡喜,即打點盤纏,與叔起行。次日,包公先出廳上,道知父母,要去東京取試。當彼父母頗知其在南莊讀書,汪氏為之支持,得就乎學,及聞其要去赴試,父母二哥齊笑其癡,亦不管他。包公徑來拜知嫂嫂,吩咐畢,挑上行李,望東京進發。是時正遇三月天氣,風和日暖,恰好前行。常言:

雁飛不到處,人被利名牽。

話說包公獨自一個,於路上曉行夜住,饑餐渴飲,又是數日。忽一日貪行幾裏路,天色將晚,前後無店舍。正在無奈處,抬頭見一座古廟,包公進入廊下,看牌額,乃東嶽聖帝之祠。幾年荒廢,人跡罕到。包公隻得在神案高處放下行李,取出幹糧食幾口。日裏行得辛苦,就枕而困。將近三更時候,包公朦朧中見一判官,持簿入來,監候使者問雲:“今年狀元是何處人?”判官說:“第一名是淮西廬州人,第二名是西京漢上人,第三名是福建人。”使者又問:“淮西有九州四十縣,不知狀元名誰?”判官答雲:“是廬州合肥縣小包村包十萬家第三個兒子,名文拯,該他得狀元。”判官道罷複出。天色漸明,包公記在心下,起來挑了行李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