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縣城人看出喪是一大樂事,這樂事主要是因了這麼個鑼鼓班子,因了這麼一班打鑼鼓的人。
二
這個鑼鼓班子是好請的。
首先不要錢。他們是一個業餘班子,全是由退休人員組成,打鑼鼓隻是他們老年樂的消遣。但喪主總得表示點意思。一來二去,形成了個不成文的規矩:請這個鑼鼓班子,要八條毛巾、一條香煙,一桌飯,二塊錢的家什折舊費。
鑼鼓班子裏沒有班頭,隻有聯係人,就是推車的段老四。
段老四六十七歲,人生得瘦小,尖嘴猴腮,又弓腰駝背的,肩頭上左右各聳起一個大肉包,人稱“擔包”,是挑擔子挑壓出來的。段老四早年間挑水:湖口縣城以前吃水全靠到鄱陽湖去挑,有水俠這一行業。那時節,常在街頭巷尾聽到吆喝聲:“要水……啵!”那一個水字兒音拖得長長的,中間還繞個彎兒,泛著清粼粼的鄱陽湖水波味兒,在磚牆板壁上撞出悠悠的回聲,最後才在個“啵”字上刹住。小縣城十多個水佚,吆喝得最好的就是段老四.也許是氣都給早年吆喝光了,段老四現在的氣兒特別短,走一步路都要喘三次氣兒。他得了氣喘病。縣城一九六四年裝了自來水後,段老四改行到澡塘裏燒水,整天挑煤進,挑碴出,也是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這擔包就壓了出來。有人說他全身的肉加起來也沒有肩頭擔包的肉多,段老四聽了嘿嘿一笑,摸了摸肩頭的兩個“擔包”,那樣子頗有幾份得意。
段老四愛好打鑼鼓也與早年挑水有關。那時,湖口縣城東門和西門各有一個串堂。西門串堂唱的是青陽腔,東門串堂唱的是采茶戲。段老四就是在東門串堂打鼓的。兩個串堂解放後都散場了,段老四的鼓癮卻被打起來了。好在那些年時興扭秧歌,先唱的是“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接著又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段老四三天兩頭斷不了過癮的機會。文化大革命就更熱鬧了,天天上街遊行,宣傳最新最高指示不過夜……忙得段老四團團轉。
時興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年月,湖口縣城人民禮堂幾乎天天晚上都有文藝演出。段老四每天早早地吃過晚飯,就拎個小白布袋到禮堂去了。白布袋裏麵裝著一副板牙子、一塊響梆子、兩根大鼓槌、四根鼓條子、一個鑼槌子、一塊竹簽子,另外就是一對銅碰鈴。他一徑來到舞台上,找到樂隊,先拉開布袋子,拿出家什,是年紀輕的就稱聲革命小將,是年紀大的就喊聲革命同誌,然後就問你們還缺什麼東西不?要缺,我這裏有。宣傳隊的人對段老四的主動支援萬分感謝,就讓他守在樂隊側邊了。演出開始後,段老四站在打鼓人身後仔細盯著,隻要一出差錯,他馬上就往打鼓人身上一湊,說聲:“錯了!不是這樣的打法。”語氣頗為懊悔似的,一手就勢奪過打鼓人的鼓槌,說:“我打給你看!”屁股就極自然地擠上了打鼓人的座位。打鼓人也知道剛才一記沒配合好,見有師傅來教他,不好意思不讓的。其實段老四不知劇情,不知道哪裏該起槌哪裏該落槌,往往是該打的時候他沒打,不該打的時候他就一揚條子:“不拉他……搶!”來了一記。那年頭時興“亮相”,他看見了台上演員扭頭“亮相”,就來一個:“不拉他……”人家的頭早就擺過去了,他一個“搶!”打下,慢了一拍不說,反倒把台上的演員嚇了一大跳。旁邊的鼓手見壞事了,急著要搶回打鼓權,這才知道這鼓條子是好讓不好要回的。你說一聲:“師傅,打錯了!”段老四點頭應道:“是是,錯了一下。”你要去搶他的鼓條子,段老四緊緊不放手,反而朝你叫著:“莫亂動,等下打錯了!”弄得好像是別人妨礙了他一樣。就是碰到不客氣的鼓手,硬是搶了打鼓棍,段老四也不生氣,一臉嚴肅地反說道:“你要小心啊,莫再打錯了!”倒像是一個師傅不放心徒弟似的。然後段老四也不會離去,仍是訕訕地站在一邊,從布袋裏摸出那對銅鈴碰了起來,“叮、叮、叮……”演出隊的人也不管他了,有大鑼大鼓在前麵,多一個少一個碰鈴也沒什麼大影響。時間長了,不光縣城,就是鄉下來縣彙演的農村宣傳隊都沒有人不知道段老四了。
小縣城人看出喪是一大樂事,這樂事主要是因了這麼個鑼鼓班子,因了這麼一班打鑼鼓的人。
二
這個鑼鼓班子是好請的。
首先不要錢。他們是一個業餘班子,全是由退休人員組成,打鑼鼓隻是他們老年樂的消遣。但喪主總得表示點意思。一來二去,形成了個不成文的規矩:請這個鑼鼓班子,要八條毛巾、一條香煙,一桌飯,二塊錢的家什折舊費。
鑼鼓班子裏沒有班頭,隻有聯係人,就是推車的段老四。
段老四六十七歲,人生得瘦小,尖嘴猴腮,又弓腰駝背的,肩頭上左右各聳起一個大肉包,人稱“擔包”,是挑擔子挑壓出來的。段老四早年間挑水:湖口縣城以前吃水全靠到鄱陽湖去挑,有水俠這一行業。那時節,常在街頭巷尾聽到吆喝聲:“要水……啵!”那一個水字兒音拖得長長的,中間還繞個彎兒,泛著清粼粼的鄱陽湖水波味兒,在磚牆板壁上撞出悠悠的回聲,最後才在個“啵”字上刹住。小縣城十多個水佚,吆喝得最好的就是段老四.也許是氣都給早年吆喝光了,段老四現在的氣兒特別短,走一步路都要喘三次氣兒。他得了氣喘病。縣城一九六四年裝了自來水後,段老四改行到澡塘裏燒水,整天挑煤進,挑碴出,也是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這擔包就壓了出來。有人說他全身的肉加起來也沒有肩頭擔包的肉多,段老四聽了嘿嘿一笑,摸了摸肩頭的兩個“擔包”,那樣子頗有幾份得意。
段老四愛好打鑼鼓也與早年挑水有關。那時,湖口縣城東門和西門各有一個串堂。西門串堂唱的是青陽腔,東門串堂唱的是采茶戲。段老四就是在東門串堂打鼓的。兩個串堂解放後都散場了,段老四的鼓癮卻被打起來了。好在那些年時興扭秧歌,先唱的是“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接著又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段老四三天兩頭斷不了過癮的機會。文化大革命就更熱鬧了,天天上街遊行,宣傳最新最高指示不過夜……忙得段老四團團轉。
時興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年月,湖口縣城人民禮堂幾乎天天晚上都有文藝演出。段老四每天早早地吃過晚飯,就拎個小白布袋到禮堂去了。白布袋裏麵裝著一副板牙子、一塊響梆子、兩根大鼓槌、四根鼓條子、一個鑼槌子、一塊竹簽子,另外就是一對銅碰鈴。他一徑來到舞台上,找到樂隊,先拉開布袋子,拿出家什,是年紀輕的就稱聲革命小將,是年紀大的就喊聲革命同誌,然後就問你們還缺什麼東西不?要缺,我這裏有。宣傳隊的人對段老四的主動支援萬分感謝,就讓他守在樂隊側邊了。演出開始後,段老四站在打鼓人身後仔細盯著,隻要一出差錯,他馬上就往打鼓人身上一湊,說聲:“錯了!不是這樣的打法。”語氣頗為懊悔似的,一手就勢奪過打鼓人的鼓槌,說:“我打給你看!”屁股就極自然地擠上了打鼓人的座位。打鼓人也知道剛才一記沒配合好,見有師傅來教他,不好意思不讓的。其實段老四不知劇情,不知道哪裏該起槌哪裏該落槌,往往是該打的時候他沒打,不該打的時候他就一揚條子:“不拉他……搶!”來了一記。那年頭時興“亮相”,他看見了台上演員扭頭“亮相”,就來一個:“不拉他……”人家的頭早就擺過去了,他一個“搶!”打下,慢了一拍不說,反倒把台上的演員嚇了一大跳。旁邊的鼓手見壞事了,急著要搶回打鼓權,這才知道這鼓條子是好讓不好要回的。你說一聲:“師傅,打錯了!”段老四點頭應道:“是是,錯了一下。”你要去搶他的鼓條子,段老四緊緊不放手,反而朝你叫著:“莫亂動,等下打錯了!”弄得好像是別人妨礙了他一樣。就是碰到不客氣的鼓手,硬是搶了打鼓棍,段老四也不生氣,一臉嚴肅地反說道:“你要小心啊,莫再打錯了!”倒像是一個師傅不放心徒弟似的。然後段老四也不會離去,仍是訕訕地站在一邊,從布袋裏摸出那對銅鈴碰了起來,“叮、叮、叮……”演出隊的人也不管他了,有大鑼大鼓在前麵,多一個少一個碰鈴也沒什麼大影響。時間長了,不光縣城,就是鄉下來縣彙演的農村宣傳隊都沒有人不知道段老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