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年輕學者認同儒學是好現象,這些人對儒學價值認同感很強,這是好事。但是如果是為了標榜自己,從而遮蔽現代儒學研究發展、傳播的現狀,這就會出現弊病。他們有一個觀點,就是認為在重點大學的中國哲學學科裏的學者,隻是把儒學知識化、邏輯化。這種說法帶有反智主義的特色,也是宗派主義的。儒學在當代的發展,要團結和肯定在各個方麵的文化努力。
二、 文化保守主義論衡
1 最早肯定了文化保守主義、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奎鳳:我們看到80年代以來,在每個時代的關鍵時刻,您始終站在時代文化的中心,來代表儒學和中國文化的立場,回應各方麵的批評和挑戰,因此,可以說文化儒學一直是您學術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麵。回顧您的儒學思想,我覺得您1987年參加菲律賓馬尼拉“新時代的中國”國際討論會所提交的論文《中國近代思想的回顧與前瞻》非常重要,在那裏您對文化保守主義作了肯定,這在當時反傳統盛行的時代是很不容易的。在您今天看來,這篇文章有什麼意義?
陳來:你說的沒錯,1987年我在馬尼拉開始講文化保守主義的問題。那篇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最早提出了對文化保守主義的肯定。我當時認為,從“五四”那個時代,甚至更早,一直到80年代中期,思想文化界有一個基本的線索,一方麵是根於深厚的文化傳統和體驗的文化保守主義,另外一方麵是出於對現代化的急迫的關切所產生的反傳統思潮,這兩個方麵的起伏交叉構成近代思想的基本格局。從國內來講,對文化保守主義最早的一個肯定,就是那篇文章。當然,除了文化保守主義,我還講到文化民族主義的觀點,也肯定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認為中國文化以及它的各種人格的體現,因為有長久的曆史,所以它不會輕易向外來的文化壓迫屈服。即使是和平交流、文化交融,消化吸收也要有一個很長的時間,不會輕易地向外來文化屈服,不會輕易地放棄文化的主體性。這裏麵就包含有文化民族主義的問題。1987年的這篇文章重要之點就是最早地肯定了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民族主義以及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2 我的文化觀是保守的,也是開放的、批判的
奎鳳:90年代中期以後,一些青年學人開始提倡文化保守主義,其實您早在80年代就肯定了文化保守主義。80年代後期,在很多人眼裏,傳統和現代似乎勢不兩立。您當時站在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認為傳統與現代的緊張是不必要的。那麼您的文化觀有著怎樣的一種複雜性?
陳來:1989年初我寫的紀念“五四”的那篇長文(《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全文在香港發表,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讀書》1989年第5期發表,那裏麵突出講到文化保守主義和激進功利主義,認為這是“五四”時期文化思潮一個基本的對立,這篇文章顯然是對文化保守主義作了進一步論述和肯定。後來的《20世紀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主義》,以及我在1997年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的《人文主義的視界》一書“序言”中也整個論述了文化保守主義的問題。《人文主義視界》本來的名字叫《文化激進主義批判》,後來改的。當然,其中我也說文化保守主義這個概念有它的局限性,我的文化觀就某些方麵來講,就傳統文化來講,是保守主義的,但這隻是我的文化觀的一個方麵;全麵來講,我的文化觀既是開放的,也是批判的,同時也是保守的。丹尼爾·貝爾就曾講他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經濟上是社會主義、文化上是保守主義。一個人可以是三種主義結合的結構,他的立場不一定是單一的。就我來講,文化觀也不是單一的,不僅僅是保守主義,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性,也包含著對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所以我不傾向用一個簡單的文化保守主義的標簽來定位自己。
應該說年輕學者認同儒學是好現象,這些人對儒學價值認同感很強,這是好事。但是如果是為了標榜自己,從而遮蔽現代儒學研究發展、傳播的現狀,這就會出現弊病。他們有一個觀點,就是認為在重點大學的中國哲學學科裏的學者,隻是把儒學知識化、邏輯化。這種說法帶有反智主義的特色,也是宗派主義的。儒學在當代的發展,要團結和肯定在各個方麵的文化努力。
二、 文化保守主義論衡
1 最早肯定了文化保守主義、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奎鳳:我們看到80年代以來,在每個時代的關鍵時刻,您始終站在時代文化的中心,來代表儒學和中國文化的立場,回應各方麵的批評和挑戰,因此,可以說文化儒學一直是您學術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麵。回顧您的儒學思想,我覺得您1987年參加菲律賓馬尼拉“新時代的中國”國際討論會所提交的論文《中國近代思想的回顧與前瞻》非常重要,在那裏您對文化保守主義作了肯定,這在當時反傳統盛行的時代是很不容易的。在您今天看來,這篇文章有什麼意義?
陳來:你說的沒錯,1987年我在馬尼拉開始講文化保守主義的問題。那篇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最早提出了對文化保守主義的肯定。我當時認為,從“五四”那個時代,甚至更早,一直到80年代中期,思想文化界有一個基本的線索,一方麵是根於深厚的文化傳統和體驗的文化保守主義,另外一方麵是出於對現代化的急迫的關切所產生的反傳統思潮,這兩個方麵的起伏交叉構成近代思想的基本格局。從國內來講,對文化保守主義最早的一個肯定,就是那篇文章。當然,除了文化保守主義,我還講到文化民族主義的觀點,也肯定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認為中國文化以及它的各種人格的體現,因為有長久的曆史,所以它不會輕易向外來的文化壓迫屈服。即使是和平交流、文化交融,消化吸收也要有一個很長的時間,不會輕易地向外來文化屈服,不會輕易地放棄文化的主體性。這裏麵就包含有文化民族主義的問題。1987年的這篇文章重要之點就是最早地肯定了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民族主義以及民族文化的主體性。
2 我的文化觀是保守的,也是開放的、批判的
奎鳳:90年代中期以後,一些青年學人開始提倡文化保守主義,其實您早在80年代就肯定了文化保守主義。80年代後期,在很多人眼裏,傳統和現代似乎勢不兩立。您當時站在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認為傳統與現代的緊張是不必要的。那麼您的文化觀有著怎樣的一種複雜性?
陳來:1989年初我寫的紀念“五四”的那篇長文(《化解傳統與現代的緊張——“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全文在香港發表,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讀書》1989年第5期發表,那裏麵突出講到文化保守主義和激進功利主義,認為這是“五四”時期文化思潮一個基本的對立,這篇文章顯然是對文化保守主義作了進一步論述和肯定。後來的《20世紀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主義》,以及我在1997年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的《人文主義的視界》一書“序言”中也整個論述了文化保守主義的問題。《人文主義視界》本來的名字叫《文化激進主義批判》,後來改的。當然,其中我也說文化保守主義這個概念有它的局限性,我的文化觀就某些方麵來講,就傳統文化來講,是保守主義的,但這隻是我的文化觀的一個方麵;全麵來講,我的文化觀既是開放的,也是批判的,同時也是保守的。丹尼爾·貝爾就曾講他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經濟上是社會主義、文化上是保守主義。一個人可以是三種主義結合的結構,他的立場不一定是單一的。就我來講,文化觀也不是單一的,不僅僅是保守主義,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性,也包含著對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所以我不傾向用一個簡單的文化保守主義的標簽來定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