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2年(元嘉二十九年) 拾寅繼為吐穀渾主,於伏羅川(今青海都蘭縣境內)築城設都,北魏封其為“鎮西大將軍、沙州刺史、西平王”。
公元535年(西魏文帝大統元年) 誇呂繼為吐穀渾主,於今青海共和縣石乃亥鄉境內建伏俟城為都。
公元557~580年 黨項在北周政權打擊下從古析支的河西九曲逐漸向東南方向轉移。
公元585年(開皇五年) 黨項首領拓跋寧叢等各率其部到旭州(今甘肅碌曲與四川若爾蓋二縣間)內附,隋“授大將軍,其部下各有差”。
公元586年(開皇六年) 蘇毗女王遣使與隋通好,始與中原漢地聯係。
公元594年(開皇十四年) 會州(今四川茂汶)總管崔仲方西征諸羌。
公元596年(開皇十六年) 隋文帝以宗室女光化公主嫁吐穀渾主世伏。
公元6世紀讚普達日年斯時期 雅隆部落崛起。
公元601~604年(隋文帝仁壽年間) 隋朝廣置佛經譯場,羅致中外學者名僧譯注佛教典籍。
公元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 附國遣使向隋朝貢通好。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 附國再次遣使向隋朝貢。
公元7世紀初隋唐之際 南日鬆讚收服象雄為其十二小邦之一。吐蕃始從中原漢地引進曆算。吐蕃兼並附國。出現東女國,主要活動於川西大金川一帶的嘉絨地區。繼之,南日鬆讚收服蘇毗藏博,統一西藏大部分地區。
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 鬆讚幹布即吐蕃讚普位,於象雄故地設置10東岱。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 羊同(象雄)薑葛王首次遣使與唐通好。
公元633年(貞觀七年) 鬆讚幹布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市),標誌著吐蕃王朝的建立。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 吐蕃讚普鬆讚幹布首次向唐遣使入貢並請婚。唐太宗李世民派行人馮德遐入藏下書臨撫。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 吐穀渾主諾曷缽請頒唐曆,並親往長安覲見皇帝,唐太宗封其為“河源郡王”。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 鬆讚幹布率兵東侵,“攻破黨項及白蘭諸羌,率其眾二十餘萬,頓於鬆川西境”。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 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與吐穀渾主諾曷缽。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 唐文成公主入吐蕃與鬆讚幹布聯姻,途經今青海玉樹地區的巴塘,命工匠刻大日如來及其弟子像於石崖,並建佛塔。羊同國再次遣使入唐朝貢通好。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 吐蕃向西攻今阿裏地區,再次將象雄等部收歸於轄下。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 玄奘法師從印度返歸長安。
公元452年(元嘉二十九年) 拾寅繼為吐穀渾主,於伏羅川(今青海都蘭縣境內)築城設都,北魏封其為“鎮西大將軍、沙州刺史、西平王”。
公元535年(西魏文帝大統元年) 誇呂繼為吐穀渾主,於今青海共和縣石乃亥鄉境內建伏俟城為都。
公元557~580年 黨項在北周政權打擊下從古析支的河西九曲逐漸向東南方向轉移。
公元585年(開皇五年) 黨項首領拓跋寧叢等各率其部到旭州(今甘肅碌曲與四川若爾蓋二縣間)內附,隋“授大將軍,其部下各有差”。
公元586年(開皇六年) 蘇毗女王遣使與隋通好,始與中原漢地聯係。
公元594年(開皇十四年) 會州(今四川茂汶)總管崔仲方西征諸羌。
公元596年(開皇十六年) 隋文帝以宗室女光化公主嫁吐穀渾主世伏。
公元6世紀讚普達日年斯時期 雅隆部落崛起。
公元601~604年(隋文帝仁壽年間) 隋朝廣置佛經譯場,羅致中外學者名僧譯注佛教典籍。
公元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 附國遣使向隋朝貢通好。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 附國再次遣使向隋朝貢。
公元7世紀初隋唐之際 南日鬆讚收服象雄為其十二小邦之一。吐蕃始從中原漢地引進曆算。吐蕃兼並附國。出現東女國,主要活動於川西大金川一帶的嘉絨地區。繼之,南日鬆讚收服蘇毗藏博,統一西藏大部分地區。
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 鬆讚幹布即吐蕃讚普位,於象雄故地設置10東岱。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 羊同(象雄)薑葛王首次遣使與唐通好。
公元633年(貞觀七年) 鬆讚幹布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市),標誌著吐蕃王朝的建立。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 吐蕃讚普鬆讚幹布首次向唐遣使入貢並請婚。唐太宗李世民派行人馮德遐入藏下書臨撫。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 吐穀渾主諾曷缽請頒唐曆,並親往長安覲見皇帝,唐太宗封其為“河源郡王”。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 鬆讚幹布率兵東侵,“攻破黨項及白蘭諸羌,率其眾二十餘萬,頓於鬆川西境”。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 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與吐穀渾主諾曷缽。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 唐文成公主入吐蕃與鬆讚幹布聯姻,途經今青海玉樹地區的巴塘,命工匠刻大日如來及其弟子像於石崖,並建佛塔。羊同國再次遣使入唐朝貢通好。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 吐蕃向西攻今阿裏地區,再次將象雄等部收歸於轄下。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 玄奘法師從印度返歸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