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9月底,補充團完成上述工程之後,從小橋移往西寧東郊樂家灣,馬步芳命戰俘挖土窯,作為駐宿地。當時天已逐漸寒冷,立迫開工,戰俘們在我的嚴厲督促下,以半個月的短短時間,就完成任務。一個土窯住一個班,仍然和住在單帳房一樣苦,沒有什麼應有的設備,艱苦的情況並未改善。11月初,開往甘肅張掖,歸第一百師韓起功指揮。全團所有官佐,每人都帶槍一枝,以便管製戰俘。經過半個月的徒步行軍,翻山越嶺,才到達目的地——張掖。由於氣候嚴寒,行軍途中受凍致傷的有60多人,犧牲約30多人,半數已成為殘廢。在夜行軍中,因不堪我們迫害,逃走了20多人。韓起功隨之將這些殘廢戰俘遣散回家,但衣食無著,其淒苦情景可想而知。
這時,韓起功又將分散在張掖、民樂、山丹、臨澤一帶紅軍戰俘,收羅300多人,補齊了補充團的缺額,同時又組成了200多人的一個補充營。12月初,開展所謂冬訓,又從多方麵施以壓力,一直到1938年3月底才結束。
馬步芳為了解決西寧至張掖之間的運輸問題,於4月間令補充團突擊寧張公路八盤頂至卡子峽段的艱巨工程,我即督率他們投入這一勞動。這一段工程地勢高峻,海拔在3700米以上,雪峰壁立,氣候惡劣,我照舊迫令戰俘們以簡單的勞動工具,開山鑿嶺,填石築路。一旦手足碰傷,也沒什麼治療措施。有一天,夜間下大雪,帳篷被壓翻,戰俘們從雪窩裏爬出來。經過了三個多月的慘無人道的苦役,於當年7月初修完了這段公路。在這殘酷的歲月裏,我狐假虎威,督率補充團先後完成了三項艱巨的工程,用戰俘的血淚,作為我向上爬升的墊腳石。
事情還不止此,1938年8月初,馬步芳命令我將補充團(第一營留駐青海)及補充營的全部戰俘2000多人,分批解送蘭州國民黨第八戰區,其中有1500名頂替了青海省應征的壯丁,這樣既排除了異己,又轉手向青海各族人民榨取了一大批壯丁費,掠取銀元約120萬元之巨。馬步芳貪婪橫暴,以至於此。
這一事件,去今已達30年,我良心未泯,既今每一回憶,深自惶悚不已!
原載《血染河湟》,轉錄自《悲壯的征程》。作者孟全祿,青海化隆人,回族,生於1903年,曆任馬步芳部連長、營長,時任馬部補充團團長。後又任馬部團長、旅長、少將副師長,新編步兵軍副軍長。1949年9月起義,曾任青海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政協副秘書長,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