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博物館營銷問題探討(1 / 3)

首先,從博物館營銷的內容上分析。從直觀上看,營銷好像就是賣產品或服務,就是教人怎樣把商品賣出去,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實際上,博物館營銷是在銷售思想,營銷的目的就是讓館藏文化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消費者的認可,營銷製勝就是文化傳播的製勝。博物館的營銷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凝聚智慧的經營性活動,它結合了館藏文化本身的特點,提供的營銷產品可以不斷滿足現代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博物館的營銷在表層上是舉辦展覽、銷售文化產品,而實際上是在傳播文化,陶冶觀眾的思想情操,在文化宣傳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其次,從博物館藏品的價值屬性和展覽活動的性質上看,博物館的藏品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展覽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根據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要征集、研究、傳播和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為社會提供教育、欣賞和研究服務。從商品經濟的角度分析,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從這個角度說,博物館最終向觀眾展示的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已經不是自然意義上的物證,而是經過了博物館征集人員辛苦的搜集、專家的鑒定、文物修複技術人員對其原貌的修複、研究人員對其文化意義和價值的闡述、宣傳陳列人員對其展示效果的設計製作、保管人員細心的保護和管理人員對展示活動的籌劃過程。這些“物證”中凝聚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其本身又具有重要的經濟、文化、教育和研究意義,具備了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因此,可以說博物館創造了一種文化產品,博物館的展覽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現在的問題是它是否可以用於交換,這是營銷的核心問題,也是突破理論問題的關鍵。從公益事業的角度看,公益事業的本身需要必須的經費支持,完全不需要經費的社會活動是不能良性循環的,博物館創造文化產品向公眾開放並提供社會服務本身必須有相應的經費支持,其最終目的是傳播文化,獲取社會效益,其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僅用於補充其活動經費和擴大展覽、提高展覽規模和質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機構,因為從長期發展來看它沒有剩餘價值,其每次創造的剩餘價值均用於改善展覽和服務質量。博物館創造的文化產品必須用於交換才能維持其良性循環,當然博物館用於交換的不是那些“物證”,而是“物證”上承載的文化價值。因此,博物館創造的“物證”也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那麼就可以開展營銷活動,把商品“銷售”出去,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獲取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

再次,從博物館的經費來源看,博物館的經費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數量是很小的,這是與歐美博物館的一個顯著區別。從表麵看,國有博物館每年有政府財政撥款,補充了當年博物館的業務活動經費,彌補了運營成本,所以博物館不應該用營銷手段營利。有人提出政府的財政撥款是人民納稅資金,在這項資金中已經包含了博物館的門票收入,所以博物館應該免費開放,連門票也不能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國有各級各類博物館的財政撥款數額不同,我國東部地區博物館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數額較多,而中、西部地區博物館和行業類博物館國家撥款數量有限,有些縣市博物館每年撥款僅幾千元,勉強維持辦公,有的甚至連基本工資都難以保證。博物館展覽活動規模稍大一點就要花費成千上萬元,這對於僅靠財政撥款的行業博物館和市縣一級博物館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博物館的運營成本和財政撥款實際上是不平衡的。博物館要保持良性發展,就必須積極拓寬渠道,開展營銷活動,獲得相應的經費支持,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

首先,從博物館營銷的內容上分析。從直觀上看,營銷好像就是賣產品或服務,就是教人怎樣把商品賣出去,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實際上,博物館營銷是在銷售思想,營銷的目的就是讓館藏文化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消費者的認可,營銷製勝就是文化傳播的製勝。博物館的營銷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凝聚智慧的經營性活動,它結合了館藏文化本身的特點,提供的營銷產品可以不斷滿足現代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博物館的營銷在表層上是舉辦展覽、銷售文化產品,而實際上是在傳播文化,陶冶觀眾的思想情操,在文化宣傳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其次,從博物館藏品的價值屬性和展覽活動的性質上看,博物館的藏品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展覽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根據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要征集、研究、傳播和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為社會提供教育、欣賞和研究服務。從商品經濟的角度分析,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從這個角度說,博物館最終向觀眾展示的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已經不是自然意義上的物證,而是經過了博物館征集人員辛苦的搜集、專家的鑒定、文物修複技術人員對其原貌的修複、研究人員對其文化意義和價值的闡述、宣傳陳列人員對其展示效果的設計製作、保管人員細心的保護和管理人員對展示活動的籌劃過程。這些“物證”中凝聚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而其本身又具有重要的經濟、文化、教育和研究意義,具備了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因此,可以說博物館創造了一種文化產品,博物館的展覽活動是一種創造活動。現在的問題是它是否可以用於交換,這是營銷的核心問題,也是突破理論問題的關鍵。從公益事業的角度看,公益事業的本身需要必須的經費支持,完全不需要經費的社會活動是不能良性循環的,博物館創造文化產品向公眾開放並提供社會服務本身必須有相應的經費支持,其最終目的是傳播文化,獲取社會效益,其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僅用於補充其活動經費和擴大展覽、提高展覽規模和質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機構,因為從長期發展來看它沒有剩餘價值,其每次創造的剩餘價值均用於改善展覽和服務質量。博物館創造的文化產品必須用於交換才能維持其良性循環,當然博物館用於交換的不是那些“物證”,而是“物證”上承載的文化價值。因此,博物館創造的“物證”也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那麼就可以開展營銷活動,把商品“銷售”出去,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獲取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