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中國近現代圖書館和圖書館事業的新舊交替時期,也是西學傳入和中西文化衝突與融合時期。同時這一曆史時期極為複雜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背景導致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曲折與艱難。
二、章士釗等社會名流的圖書館學思想與行動
清末民初以章士釗為代表的一批社會名流,一方麵提倡近現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麵為自己的學術研究開展藏書,這種雙重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章士釗(1881—1973),湖南長沙人,字行嚴、行岩,號嘯秋,別號孤桐,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終身徘徊於學術和政治之間的學者兼政治家、思想家。早年他廢學救國,投身革命活動,1903年主編《蘇報》與《國民日日報》,宣傳反清革命思想,其思想言論相當激進,在革命隊伍中頗有影響。1914年春主持《甲寅》雜誌,宣傳民主主義思想。1917年受聘北京大學哲學門,講授倫理學(邏輯學),並兼任校圖書館主任,但到後來深感力不從心,於是推薦李大釗接替自己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如果曆史地客觀地看待章士釗,他在政治、學術上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我們也應公正地評價他在北大圖書館主任崗位上是無所作為的,尤其與他的繼任者比起來反差更大,當然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時間短暫(1917年11月至於1918年元月)。對章士釗不求全責備,實際上章士釗在新聞、司法、文學多方麵都有建樹,是位20世紀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最為活躍的人物之一。
羅振玉(1866—1940),祖籍浙江上虞,寄籍江蘇淮安(今淮陰),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又號貞鬆,貞鬆老人,仇亭老民,自署守殘老人。光緒十七年(1891年)舉秀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羅振玉撰寫《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開篇即曰:“保固有之國粹,而進以世界之知識,一舉而二善備者,莫如設圖書館。方今歐、美、日本各邦,圖書館之增設與文明之進步相追逐,而中國則尚闃然無聞焉。鄙意此事亟應由學部倡率,先規劃京師之圖書館,而推之各省會。”① 同時還提出了擇地建築,請賜書,開民間獻書之路,征取各省誌書及古今刻石,置寫官,采訪外國圖書等六項具體建議。但遺憾的是羅振玉自己不去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倡導建設近現代圖書館,而是為了自己的學術研究而窮搜其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應兩廣總督岑春煊之邀,任兩廣教育顧問,顧問本是閑職,閑來無事,每日去書肆淘書,正好粵東以藏書著名的孔子第七十世孫孔廣陶藏書出售,羅振玉“盡薪水所入購之”,為藏善本書之始。辛亥革命後羅振玉逃亡日本,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圖謀複辟,成臭名昭著的民族罪人。在日本居住時間較長,這期間大量收藏中國曆代流入日本的古籍,回國後在北京居住時間較久,收藏的圖書古籍頗為豐富。羅振玉為自己的學術研究而開展藏書,並建有自己的“大雲書庫”和“庫書樓”,經多年收藏總量在15萬冊左右。羅振玉學術博大精深,治學範圍極廣,自己不僅懂版本,而且懂內容和價值,由於這一點,支撐了他學術研究。羅振玉生前著有《殷墟書契》、《三代吉金文存》、《石鼓文考釋》、《幹祿字書箋證》、《莫高窟石室密錄》、《敦煌石室遺書》、《俗說》等。羅振玉政治思想極為保守,晚年的政治活動更為人所不齒,但他對保護中國文化貢獻頗多,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和好評。羅振玉生前所藏文獻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後,其孫羅繼祖先生將這批珍貴文獻捐獻給人民政府,被東北圖書館(今遼寧省圖書館)和旅大市圖書館(今大連市圖書館)收藏,使這批圖書得到一個很好的歸宿,得到妥善保護和利用。
清末民初是中國近現代圖書館和圖書館事業的新舊交替時期,也是西學傳入和中西文化衝突與融合時期。同時這一曆史時期極為複雜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背景導致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曲折與艱難。
二、章士釗等社會名流的圖書館學思想與行動
清末民初以章士釗為代表的一批社會名流,一方麵提倡近現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麵為自己的學術研究開展藏書,這種雙重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章士釗(1881—1973),湖南長沙人,字行嚴、行岩,號嘯秋,別號孤桐,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終身徘徊於學術和政治之間的學者兼政治家、思想家。早年他廢學救國,投身革命活動,1903年主編《蘇報》與《國民日日報》,宣傳反清革命思想,其思想言論相當激進,在革命隊伍中頗有影響。1914年春主持《甲寅》雜誌,宣傳民主主義思想。1917年受聘北京大學哲學門,講授倫理學(邏輯學),並兼任校圖書館主任,但到後來深感力不從心,於是推薦李大釗接替自己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如果曆史地客觀地看待章士釗,他在政治、學術上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我們也應公正地評價他在北大圖書館主任崗位上是無所作為的,尤其與他的繼任者比起來反差更大,當然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時間短暫(1917年11月至於1918年元月)。對章士釗不求全責備,實際上章士釗在新聞、司法、文學多方麵都有建樹,是位20世紀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最為活躍的人物之一。
羅振玉(1866—1940),祖籍浙江上虞,寄籍江蘇淮安(今淮陰),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又號貞鬆,貞鬆老人,仇亭老民,自署守殘老人。光緒十七年(1891年)舉秀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羅振玉撰寫《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開篇即曰:“保固有之國粹,而進以世界之知識,一舉而二善備者,莫如設圖書館。方今歐、美、日本各邦,圖書館之增設與文明之進步相追逐,而中國則尚闃然無聞焉。鄙意此事亟應由學部倡率,先規劃京師之圖書館,而推之各省會。”① 同時還提出了擇地建築,請賜書,開民間獻書之路,征取各省誌書及古今刻石,置寫官,采訪外國圖書等六項具體建議。但遺憾的是羅振玉自己不去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倡導建設近現代圖書館,而是為了自己的學術研究而窮搜其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應兩廣總督岑春煊之邀,任兩廣教育顧問,顧問本是閑職,閑來無事,每日去書肆淘書,正好粵東以藏書著名的孔子第七十世孫孔廣陶藏書出售,羅振玉“盡薪水所入購之”,為藏善本書之始。辛亥革命後羅振玉逃亡日本,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圖謀複辟,成臭名昭著的民族罪人。在日本居住時間較長,這期間大量收藏中國曆代流入日本的古籍,回國後在北京居住時間較久,收藏的圖書古籍頗為豐富。羅振玉為自己的學術研究而開展藏書,並建有自己的“大雲書庫”和“庫書樓”,經多年收藏總量在15萬冊左右。羅振玉學術博大精深,治學範圍極廣,自己不僅懂版本,而且懂內容和價值,由於這一點,支撐了他學術研究。羅振玉生前著有《殷墟書契》、《三代吉金文存》、《石鼓文考釋》、《幹祿字書箋證》、《莫高窟石室密錄》、《敦煌石室遺書》、《俗說》等。羅振玉政治思想極為保守,晚年的政治活動更為人所不齒,但他對保護中國文化貢獻頗多,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和好評。羅振玉生前所藏文獻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後,其孫羅繼祖先生將這批珍貴文獻捐獻給人民政府,被東北圖書館(今遼寧省圖書館)和旅大市圖書館(今大連市圖書館)收藏,使這批圖書得到一個很好的歸宿,得到妥善保護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