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美援朝戰爭本身為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雄厚基礎
當時中國工業技術水平落後,自己不能生產飛機、坦克和大炮,就決心從同中國簽訂有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蘇聯購買。中國經濟貧窮,國家無力購買,就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動員全國各行各業各族各界人民,節衣縮食,增加生產,捐獻錢物購買飛機大炮。僅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的一年時間,全國人民即捐獻了可供購買3710架戰鬥機的錢款。
抗美援朝現代戰爭的實踐,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武器裝備在這場戰爭期間有了突破性地改善和加強。空軍迅速成長發展起來,其航空兵部隊從1950年8月的1個混成旅共4個團110餘架飛機,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的1953年底,發展到28個師共70個團,擁有各型飛機3000餘架,並且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形成了有各種航空兵組成的有戰鬥力的空中力量。地麵炮兵和高射炮兵有了明顯的發展和加強,地麵炮兵裝備了當時先進的蘇式122和152毫米口徑榴彈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高射炮兵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隻有16個城防團,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發展到5個野戰高炮師、近70個野戰高炮營和數十個城防高炮團。陸軍(步兵)軍的武器裝備也有了很大變化,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所有的軍,都沒有隊屬炮兵團和坦克團,步兵輕武器是所謂“萬國牌”的雜色武器,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幾乎所有的軍都在編製內有了軍屬炮兵團,有的還有軍屬坦克團和師屬炮兵團,個別的師還編有自行火炮團,步兵輕武器統一換裝蘇式武器。裝甲兵和工兵也有明顯發展。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人民誌願軍和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明顯改善和加強,既為取得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又為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雄厚基礎。
三、抗美援朝戰爭有力地促進了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
為加強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過與蘇聯方麵談判,簽訂了用蘇聯貸款訂購蘇聯裝備的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至1954年底全部兌現,共有60個步兵師和12個空軍師的裝備,還有海軍36艘魚雷快艇。1954年和1955年,原駐中國安東(今丹東)、沈陽和大連地區的蘇軍撤回蘇聯時,中國又有選擇地有償接收蘇軍1個潛艇基地、5個殲擊機師、1個轟炸機師、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3個地麵炮兵師和3個高射炮兵師等部隊的大部分裝備。還在蘇聯政府幫助下建設了國防工業基礎,新中國成立後及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的156個建設項目中,即有41個是國防工業項目。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就建成了包括兵器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電子工業等一大批軍工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國防工業體係,先後仿製飛機、坦克成功。其間,決策研製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製定了《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1958 - 1967年)規劃綱要》。1964年10月至1970年4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首次導彈核武器發射、第一顆氫彈爆炸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先後試驗成功。1966年組建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到1965年,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人民解放軍也成為僅次於美軍蘇軍的世界第三大軍事力量。
(責任編輯劉珂)
一、抗美援朝戰爭本身為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雄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