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輔導過澳洲人的孩子。上到九年級,數學課沒有課本,家庭作業是紙印的。課堂抄回來的板書,把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題,列了七八個等式解出來。待到我運用公式,隻用兩個等式解出同樣的題目,她表現得異常驚詫、歡欣鼓舞,好像在看變“魔術”。再看過她的課堂筆記後,輪到我不可思議。因為她的老師本身沒用過公式,也沒有公式可以傳授給學生。她帶著我的“秘密武器”去學校,麵對國內初中生爛熟於心、天天運用的常用數學公式,她的老師連連稱奇。
都是未婚先孕的少女
在政府針對輟學孩子設立的助學部門工作過一段,讓我對本地青少年的就學狀態有所了解。平日為部門的輔導員們做錄入、資料更新和數據庫維護,可以讀到她們每天外出約見學生和家長,與他們促膝交談,為他們排憂解難而作的談話記錄,其內容五花八門。
簡單概括輟學的原因:家庭經濟、父母離異、個人學習能力問題,同時包括無法接受周圍同學或入讀學校,自願做花工、木匠而不願意繼續讀書學習,還有心情不好也可以作為拒絕上學的理由。對已經讀到九年級的輟學者,輔導員更多地會提供技校專業培訓及未來就業的信息,不會一味地勸說他們回去念完高中。那些配合輔導的家長,有些表現出憂心和焦慮,更多的是無可奈何和聽之任之。
缺少壓力的學習環境、寬鬆的家庭教育,加上充裕的自由時間,給了青少年“尋歡作樂”的充分條件。
最新的消息來自活生生的現實和身邊的朋友,我們沒有感到shog(震驚);巧合的是,兩天之後從電視裏又看到相關的專訪,反而叫人嗟歎不已。人權至上的國度,法律庇蔭之下的青少年,過度地“享受”不受約束的自由,使得青少年輟學、吸毒、濫性、犯罪的惡果遍地,其中少女早孕生子,尤其成為許多澳洲父母的夢魘。
節目中的三個女孩,一個15歲,懷孕6個月,與男友已分手:對流產深為恐懼,完全依賴於母親的支持和照顧,她保留了孩子:她的同齡好友,剛懷孕兩個月,處在猶豫與選擇之中。孕嬰商店裏,她們與另一個年僅17歲的女孩子相遇,推車裏睡著她一歲半的寶寶,免不了一番“經驗”交流。
鏡頭反複掃過大肚子女孩那滿口的正畸牙箍,以及屬於她本人的粉紅的、典型少女風格的房間,撒滿陽光漂亮的公主床,毛茸茸的超大兔子公仔以及鮮豔時尚的芭比娃娃們。母親麵對采訪,倦怠的麵容上掛著深深的無奈,與女孩挑選嬰兒用品時的興奮開心形成鮮明對比,叫人無法不感慨萬分。
相比采訪者-46歲的高齡產婦琳達,這些自己還是孩子的女孩子們,顯得更加無所畏懼。琳達的結束語伴隨著衷心的祝福和感同身受的憂心忡忡:“有政府的補貼,經濟困難不是撫養孩子最主要的障礙。可是,這些孩子自己還沒有長大成人,怎麼能夠懂得養育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全部責任和意義呢?”
我輔導過澳洲人的孩子。上到九年級,數學課沒有課本,家庭作業是紙印的。課堂抄回來的板書,把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題,列了七八個等式解出來。待到我運用公式,隻用兩個等式解出同樣的題目,她表現得異常驚詫、歡欣鼓舞,好像在看變“魔術”。再看過她的課堂筆記後,輪到我不可思議。因為她的老師本身沒用過公式,也沒有公式可以傳授給學生。她帶著我的“秘密武器”去學校,麵對國內初中生爛熟於心、天天運用的常用數學公式,她的老師連連稱奇。
都是未婚先孕的少女
在政府針對輟學孩子設立的助學部門工作過一段,讓我對本地青少年的就學狀態有所了解。平日為部門的輔導員們做錄入、資料更新和數據庫維護,可以讀到她們每天外出約見學生和家長,與他們促膝交談,為他們排憂解難而作的談話記錄,其內容五花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