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袖清風的是“綠十字”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兩袖清風的也是和“綠十字”所有合作過的政府,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進入“綠十字”後才對政府產生了一定意義上的真正信任和理解。也許對於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兩袖清風看起來是一種境界,其實更接近於愚蠢的狀態,這是NGO和企業的分界線,是誌願者和員工的分界點,同時也是一個公民社會形成所缺少的重要根基之一。“綠十字”探索的路,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包含著一種改變,不過不是用口號而是用行動,一點點的艱難地踐行著,同行者的不斷擴充,不但是“綠十字”的美好,更是一種社會形態的美好。

“三心二意”,是孫君的做派,何嚐不是很多“綠十字”人的做派。對於很多做NGO的人,天生有著某種共性,很多社會上的正常人稱之為“德性”,那就是不羈的、似乎從來不靠譜的樣子。“三心二意”是一種靈活,在NGO的信念中,隻要不抵觸,隻要不適得其反,都可以試試。大不了重新來,沒事的,這是孫君的口頭禪,也是很多“綠十字”人的口頭禪。我們怎麼著都行,隻要方便,隻要項目能進行。我們不是專家,隻是一個責任與道德的平台。我們不是企業,是NGO。這種看起來沒有原則的話,基本出自“綠十字”的人。這個項目點,可能還是這樣的一群人一種風格,下個項目點可能完全不同。而很多政府能配合這麼不著調的機構,最初我想很多人都是提心吊膽地去做,他們沒有信念,是冒險。這種冒險,開始於對孫君的信任。很多時候,在這樣的社會裏,看起來不正經的人可能恰好做的是正經事,而很多非常像正經人的人做的未必是正經事,隻有真正走進“綠十字”的人才能體會到“綠十字”在這個時代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原則與堅定的價值觀。比起風險,很多人說“綠十字”不容易,其實我們在私下裏常說的,反而是政府不容易,用政績來冒險,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願意去承擔的。感謝政府和我們一起的所有行動,無論項目是否成功。

三方受益,這是“綠十字”成功的核心信念之一,它比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更具有長久的價值,它比開啟民智先行了一步,它是三方合作的基本原則,是走進鄉村紮根鄉村最有底氣的宣言,是“綠十字”作為NGO踐行者送給所有NGO最好的禮物。三方受益是政府獲得政績,“綠十字”獲得實踐經驗,村民獲益。很多人看到政府獲得政績,便生出種種帶著清高的鄙夷,仿佛隻要政府講政績就總帶著貪腐的氣息,如果“綠十字”的政府獲得政績是這樣的一種內涵,“綠十字”走不到今天,“綠十字”人也無法同時獲得政府和社會的認可,最重要的是無法得到那些項目點所有農民的尊重。三方受益,對於“綠十字”是一個整體概念,任何拆分都不存在意義。政府的政績必須以村民受益為最終的目的,村民獲益才能成為“綠十字”的實踐經驗,可是說“綠十字”很多項目的失敗,不是失敗在無法取得政績上,也不是“綠十字”不能得到實踐經驗,而是這兩者沒有那個共同紐帶——讓村民受益。如果一個項目無法讓村民受益,政府的任何政績對於“綠十字”來講沒有任何意義,對於“綠十字”的實踐經驗沒有任何用處。“綠十字”的堅持,失去了早一步成功的機會,對於“綠十字”而言,那些機會從來都不應該獲得。“綠十字”秉持的NGO信念從不會改變。

兩袖清風的是“綠十字”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兩袖清風的也是和“綠十字”所有合作過的政府,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進入“綠十字”後才對政府產生了一定意義上的真正信任和理解。也許對於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兩袖清風看起來是一種境界,其實更接近於愚蠢的狀態,這是NGO和企業的分界線,是誌願者和員工的分界點,同時也是一個公民社會形成所缺少的重要根基之一。“綠十字”探索的路,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更包含著一種改變,不過不是用口號而是用行動,一點點的艱難地踐行著,同行者的不斷擴充,不但是“綠十字”的美好,更是一種社會形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