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文明作為一個基於人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之上的高級文明階段,無論是在生產力水平,還是文化、思想、製度以及人們的生活品質方麵都是高於農耕文明的,它給人們帶來的生產力的高效、體製和製度的優越以及生活品質的豐裕都是傳統的鄉村社會所無法比擬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種差別既是社會產業分工的結果,也是人們意願偏好的產物。同時,現代的鄉村亦有別於傳統的鄉村。農業雖然依舊是鄉村的基礎性產業,但產業融合的大趨勢已使農業在鄉村產業中不再具有唯一性。工業、商業和其他非農產業也逐步滲透到鄉村,成為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鄉村與城市的邊界再也沒有高牆城池的阻隔,城市與鄉村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加上現代化交通、通信工具的運用,極大地縮短了城市與鄉村間的距離。因此,“城市是放大了的鄉村”孫君:《農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年,第55頁,城市與鄉村的融合是“更像農村”的農村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鄉村在城市化中獲得新生。傳統的鄉村社會雖然擁有一個宜居的生態環境,但生產力相對低下、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缺乏經濟支撐的社區或生活共同體,無論其具有再多的有別於其他社會的優越性,沒有了經濟發展的後盾,終將會是一個不持續的、隨時麵臨解體的社會,尤其在工業化、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更是如此。“一百年來,由於技術的革命及日益增加的工業化的壓力,家庭製度已經受到根本上的破壞。現在,不管我們要不要傳統式的家庭,我們都無法保住它了。基於技術化、機械化的需要,一種‘普遍取向性’必然地要取代‘特殊取向性’。一種‘身份取向性’必然要轉向‘契約取向性’”。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6、67頁因此,要想讓中國的鄉村社會在中國的現代化社會大轉型的過程中生存下來,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路徑尋求鄉村社會的自身變革是唯一的路徑。
但這種變革,並非是要去廢除經過幾千年鄉村社會嬗變與融合,進而沉澱和育化傳統的鄉村文化和鄉村社會秩序,更不是要從源頭上根除鄉村社會形態。正如孫君所言:“我們不能再把農村建設得村不村,城不城,保護舊村,保護曆史,保住民間文化,保住農民的樸實無華與勤勞就是未來新農村的最大希望。”孫君:《農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年,第79頁事實上,世界上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哪怕是美國、英國、德國這樣城市社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隻有城市社區沒有鄉村社會的情況,就目前的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則更不用說。但不廢除,不根除,並不意味著因循守舊、不改變、不發展,而是要在理性的、有選擇的保護中去改造、去發展。亦如霍華德所言:“城市是人類社會的標準,是科學、藝術、文化宗教的標誌。鄉村是上帝愛世人的標誌。我們及我們的一切都來自鄉村。城市和鄉村必須結婚,這種愉快的結合將迸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埃比尼澤·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商務印書館,2010年, 第9頁這種結合是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通過“做有準備的新農村建設”孫君:《農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年,第42頁,引入城市的發展理念,優秀的文化、思想、製度,使傳統的鄉村社會求得新生,獲得發展。
工業文明作為一個基於人類原始文明、農耕文明之上的高級文明階段,無論是在生產力水平,還是文化、思想、製度以及人們的生活品質方麵都是高於農耕文明的,它給人們帶來的生產力的高效、體製和製度的優越以及生活品質的豐裕都是傳統的鄉村社會所無法比擬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種差別既是社會產業分工的結果,也是人們意願偏好的產物。同時,現代的鄉村亦有別於傳統的鄉村。農業雖然依舊是鄉村的基礎性產業,但產業融合的大趨勢已使農業在鄉村產業中不再具有唯一性。工業、商業和其他非農產業也逐步滲透到鄉村,成為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鄉村與城市的邊界再也沒有高牆城池的阻隔,城市與鄉村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加上現代化交通、通信工具的運用,極大地縮短了城市與鄉村間的距離。因此,“城市是放大了的鄉村”孫君:《農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年,第55頁,城市與鄉村的融合是“更像農村”的農村中的一個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