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到
何謂手到?有幾個意思:
(一)標點分段。
(二)查參考書。
(三)做劄記。劄記分為四種:
(甲)抄錄備忘。
(乙)提要。
(丙)記錄心得。記錄心得也很重要,張橫渠曾說:“心中苟有所開,即便劄記,否則還失之矣。”
(丁)參考諸書而融會貫通之,作有係統之文章。
手到的功用,可以幫助心到。我們平常所吸收進來的思想,無論是聽來的,或者是看來的,不過在腦子裏有一點好或壞的模糊而又零碎的東西罷了。倘若費一番功夫,把它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綜合起來作成劄記,然後那經過整理和綜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腦中,於是這思想就屬於自己的了。
博
就是什麼書都讀。中國人所謂“開卷有益”,原也是這個意思。我們為什麼要博呢?有兩個答案:一、博是為參考;二、博是為做人。
博是為參考
有幾個人為什麼要戴眼鏡呢?(學時髦而戴眼鏡的,不在此問題內。)幹脆答一句:是因看不清楚,戴了眼鏡以後,就可以看清楚了。現在戴了眼鏡,看是清楚的,可是不戴眼鏡的時候看去還是糊塗的。王安石先生《答曾子固書》裏說:
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之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他“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我們要推開去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其書。比如我們要讀《詩經》,最好先去看一看北大的《歌謠周刊》,便覺《詩經》容易懂。倘先去研究一點社會學、文字學、音韻學、考古學等等以後去看《詩經》,就比前更懂得多了。倘若研究一點文學、校勘學、倫理學、心理學、數學、光學以後去看《墨子》,就能全明白了。
大家知道的達爾文研究生物演進狀態的時候,費了三十多年的光陰,積了許多材料,但是總想不出一個簡單的答案來;偶然讀那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便大悟起來,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則。
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無論什麼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書既是讀得多,則參考資料多,看一本書,就有許多暗示從書外來。用一句話包括起來,就是王安石所謂“致其知而後讀”。
博是為做人
像旗杆似的孤零零地隻有一技之藝的人固然不好,就是說起來什麼也能說的人,然而一點也不精,仿佛是一張紙,看去雖大,其實沒有什麼實質的也不好。我們理想中的讀書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樣,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說:“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手到
何謂手到?有幾個意思:
(一)標點分段。
(二)查參考書。
(三)做劄記。劄記分為四種:
(甲)抄錄備忘。
(乙)提要。
(丙)記錄心得。記錄心得也很重要,張橫渠曾說:“心中苟有所開,即便劄記,否則還失之矣。”
(丁)參考諸書而融會貫通之,作有係統之文章。
手到的功用,可以幫助心到。我們平常所吸收進來的思想,無論是聽來的,或者是看來的,不過在腦子裏有一點好或壞的模糊而又零碎的東西罷了。倘若費一番功夫,把它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綜合起來作成劄記,然後那經過整理和綜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腦中,於是這思想就屬於自己的了。
博
就是什麼書都讀。中國人所謂“開卷有益”,原也是這個意思。我們為什麼要博呢?有兩個答案:一、博是為參考;二、博是為做人。
博是為參考
有幾個人為什麼要戴眼鏡呢?(學時髦而戴眼鏡的,不在此問題內。)幹脆答一句:是因看不清楚,戴了眼鏡以後,就可以看清楚了。現在戴了眼鏡,看是清楚的,可是不戴眼鏡的時候看去還是糊塗的。王安石先生《答曾子固書》裏說:
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蓋後世之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他“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我們要推開去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其書。比如我們要讀《詩經》,最好先去看一看北大的《歌謠周刊》,便覺《詩經》容易懂。倘先去研究一點社會學、文字學、音韻學、考古學等等以後去看《詩經》,就比前更懂得多了。倘若研究一點文學、校勘學、倫理學、心理學、數學、光學以後去看《墨子》,就能全明白了。
大家知道的達爾文研究生物演進狀態的時候,費了三十多年的光陰,積了許多材料,但是總想不出一個簡單的答案來;偶然讀那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便大悟起來,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則。
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無論什麼書都讀,往往一本極平常的書中,埋伏著一個很大的暗示。書既是讀得多,則參考資料多,看一本書,就有許多暗示從書外來。用一句話包括起來,就是王安石所謂“致其知而後讀”。
博是為做人
像旗杆似的孤零零地隻有一技之藝的人固然不好,就是說起來什麼也能說的人,然而一點也不精,仿佛是一張紙,看去雖大,其實沒有什麼實質的也不好。我們理想中的讀書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樣,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說:“為學當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1925年10月23日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演講。原載於1925年11月6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副刊;收入《怎樣讀書》(郭文彬編),1935年一心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