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舉行了廣州起義。
起義軍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和工人赤衛隊為骨幹力量,成立了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為委員長的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以葉挺為總指揮、葉劍英為副總指揮的起義軍總指揮部。12月11日深夜,廣州起義爆發。起義軍很快控製了市區,成立了以蘇兆征為主席的廣州蘇維埃政府。12日,國民黨以3個師的兵力,在美、英、日、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軍艦和海軍陸戰隊的支援下,從南、西、北三麵向廣州發起反攻,起義軍與敵展開激戰,損失慘重,張太雷壯烈犧牲。13日,起義軍被迫撤出市區。其中,200餘人向北突圍後,由朱德部收編,與其一同上了井岡山;主力1000餘人撤到花縣,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後於1928年1月轉移到海陸豐地區,參加了當地的武裝鬥爭。
廣州起義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起構成了有代表意義的“三大起義”,是黨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除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外,從“八七會議”至1929年底,中國共產黨還在全國各地先後發動和領導了100多次武裝起義。其中主要有:鄂中和鄂西農民起義、黃麻農民起義、海南島農民起義、贛東北農民起義、湘南起義、桑植起義、贛西和贛南農民起義、平江起義等。這些起義雖然大都受挫或失敗了,但保留了一部分武裝力量,成為後來各地紅軍的最初來源,與秋收起義建立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南昌起義與海陸豐起義建立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廣州起義建立的工農革命軍第四師一起,組成了早期的人民軍隊。
人民軍隊在武裝起義中誕生後,麵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一方麵,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行不通,必須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革命鬥爭道路;另一方麵,由於國民黨新軍閥極其嚴酷的“進剿”和“會剿”,各地人民武裝普遍遭受重大挫折,革命處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危險境地。新生的人民軍隊麵對困難沒有被嚇倒,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開展遊擊戰爭,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探索出了適合中國特點的革命道路。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誌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到1928年2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餘部和湘南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同誌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這一新的鬥爭形式,成為全國紅軍遊擊戰爭和根據地發展的一麵旗幟。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創立了贛南、閩西根據地,即後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各地武裝起義隊伍先後轉為在農村開展遊擊戰爭。到1930年5月,紅軍的遊擊戰爭已在全國20多個地區展開,組成了10多個軍,總兵力達10萬餘人,創建了湘鄂西、鄂豫皖、湘贛、湘鄂贛、贛東北等10多塊革命根據地。
三、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舉行了廣州起義。
起義軍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和工人赤衛隊為骨幹力量,成立了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為委員長的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以葉挺為總指揮、葉劍英為副總指揮的起義軍總指揮部。12月11日深夜,廣州起義爆發。起義軍很快控製了市區,成立了以蘇兆征為主席的廣州蘇維埃政府。12日,國民黨以3個師的兵力,在美、英、日、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軍艦和海軍陸戰隊的支援下,從南、西、北三麵向廣州發起反攻,起義軍與敵展開激戰,損失慘重,張太雷壯烈犧牲。13日,起義軍被迫撤出市區。其中,200餘人向北突圍後,由朱德部收編,與其一同上了井岡山;主力1000餘人撤到花縣,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後於1928年1月轉移到海陸豐地區,參加了當地的武裝鬥爭。
廣州起義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起構成了有代表意義的“三大起義”,是黨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除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外,從“八七會議”至1929年底,中國共產黨還在全國各地先後發動和領導了100多次武裝起義。其中主要有:鄂中和鄂西農民起義、黃麻農民起義、海南島農民起義、贛東北農民起義、湘南起義、桑植起義、贛西和贛南農民起義、平江起義等。這些起義雖然大都受挫或失敗了,但保留了一部分武裝力量,成為後來各地紅軍的最初來源,與秋收起義建立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南昌起義與海陸豐起義建立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廣州起義建立的工農革命軍第四師一起,組成了早期的人民軍隊。
人民軍隊在武裝起義中誕生後,麵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一方麵,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行不通,必須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革命鬥爭道路;另一方麵,由於國民黨新軍閥極其嚴酷的“進剿”和“會剿”,各地人民武裝普遍遭受重大挫折,革命處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危險境地。新生的人民軍隊麵對困難沒有被嚇倒,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開展遊擊戰爭,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探索出了適合中國特點的革命道路。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誌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到1928年2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餘部和湘南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同誌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這一新的鬥爭形式,成為全國紅軍遊擊戰爭和根據地發展的一麵旗幟。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創立了贛南、閩西根據地,即後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各地武裝起義隊伍先後轉為在農村開展遊擊戰爭。到1930年5月,紅軍的遊擊戰爭已在全國20多個地區展開,組成了10多個軍,總兵力達10萬餘人,創建了湘鄂西、鄂豫皖、湘贛、湘鄂贛、贛東北等10多塊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