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按照畫麵的意思,作白話詩。目的在於引導普通人,不太注重辭藻。

隻是希望眾生接受功德,共同發下菩提誌願,往生到天國樂土。

悲智之間:凡夫離菩薩有多遠

本文係弘一大師於1929年10月(己巳年十月)作於閩南佛學院。大師寫下這篇《悲智頌》贈給佛學院的同學們,表達了自己對年輕後學們寄予的深切期望。大師開示,行菩薩道,最關鍵的就是“悲”“智”具足,即:既要有悲天憫人的尚善情懷,也要有破執去妄的菩提智慧。要求得智慧,就必須修戒修定。嚴守戒律、修行定力,進而求得智慧。

己巳十月。重遊思明。書奉閩南佛學院同學諸仁者: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

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

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

先持淨戒,並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

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華,不著於水。

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如實觀察,一切諸法。

心意柔軟,言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

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

我與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會,生大歡喜。

不揆膚受,輒述所見。倘契幽懷,願垂玄察。

燕子飛來枕上,不複見人畏避。隻緣無惱害心,到處春風和氣。

——學童補題《燕子飛來枕上》

譯文

己巳年的十月。我重新遊曆了思明。書寫贈送給閩南佛學院同學們:

有悲無智,這隻能叫凡夫。悲智都具備,才稱得上菩薩。

我看你們,慈悲心很深切。應當更加努力向上,勤求智慧。

智慧的根基,是戒和定。這三種學問,應按照順序進修。

先修持淨戒,並學習禪定。這才能看到真實,這是很深的智慧。

按照這一智慧,才能造福眾生。好像蓮花,不執著在汙泥中。

斬斷各種分別心,舍棄各種執著,如實觀察一切事物的本來麵目。

要心意柔軟,語音清淨。以沒有分別的法眼,對眾生同等看待。

修習一切,包括經受各種難行苦行,才能成就菩薩之道。

我與你們多生走到一起,今天能夠相會,皆大歡喜。

不揣淺薄,說出自己的見解,如果契合你們的心意。希望深入體察。

若風畫空:書法佛法異曲同工

本文是弘一大師1933年2月(癸酉年正月)為竹園居士幼年書法所做的題偈。在題偈中,弘一大師認為書法的妙高境界正與佛法相同,因此竹園居士幼年所做的書法之中,已可窺見其人的妙高智慧,即“若風畫空,無有能所”,也就是去諸分別、心無所住的般若智慧。

文字之相,本不可得。

以分別心,雲何測度。

若風畫空,無有能所。

如是了知,乃為智者。

——竹園居士,善解般若。餘謂書法亦然。今以幼年所作見示,歎為玄妙。即依是義,而說二偈。癸酉正月,無礙。

我按照畫麵的意思,作白話詩。目的在於引導普通人,不太注重辭藻。

隻是希望眾生接受功德,共同發下菩提誌願,往生到天國樂土。

悲智之間:凡夫離菩薩有多遠

本文係弘一大師於1929年10月(己巳年十月)作於閩南佛學院。大師寫下這篇《悲智頌》贈給佛學院的同學們,表達了自己對年輕後學們寄予的深切期望。大師開示,行菩薩道,最關鍵的就是“悲”“智”具足,即:既要有悲天憫人的尚善情懷,也要有破執去妄的菩提智慧。要求得智慧,就必須修戒修定。嚴守戒律、修行定力,進而求得智慧。

己巳十月。重遊思明。書奉閩南佛學院同學諸仁者: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

我觀仁等,悲心深切。當更精進,勤求智慧。

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學,次第應修。

先持淨戒,並習禪定。乃得真實,甚深智慧。

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猶如蓮華,不著於水。

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如實觀察,一切諸法。

心意柔軟,言音淨妙。以無礙眼,等視眾生。

具修一切,難行苦行。是為成就,菩薩之道。

我與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會,生大歡喜。

不揆膚受,輒述所見。倘契幽懷,願垂玄察。

燕子飛來枕上,不複見人畏避。隻緣無惱害心,到處春風和氣。

——學童補題《燕子飛來枕上》

譯文

己巳年的十月。我重新遊曆了思明。書寫贈送給閩南佛學院同學們:

有悲無智,這隻能叫凡夫。悲智都具備,才稱得上菩薩。

我看你們,慈悲心很深切。應當更加努力向上,勤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