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產業部上(1 / 3)

【議】晉陸機大田議曰:臣聞隆名之主,不改法而下治,陵夷之世,不易術而民怠,夫商人逸而利厚,農人勞而報薄,導農以利則耕夫勤,節商以法則遊子歸。

【論】魏王粲務本論曰:古者之理國也,以本為務,八政之於民也,以食為首,是以黎民時雍,降福孔皆也,故仰司星辰,以審其時,俯耕籍田,以率其力,封祀農稷,以神其事,祈穀報年,以寵其功,設農師以監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則喜而受賞,田不墾則怒而加罰,都不得有伏民,室不得有懸秬,野積逾冬,奪者無罪,場功過限,竊者不刑,所以競之於閉藏也,先王藉田以力,任力以夫,議其老幼,度其遠近,種有常時,耘有常節,收有常期,此賞罰之本,種不當時,耘不及節,收不應期者,必加其罰,苗實逾等,必加其賞也,農益地辟,則吏受大賞也,農損地狹,則吏受重罰,天火之焚人也,甚於怠農,慎火之力也,輕於秬秐,通邑大都,有嚴令則火稀,無嚴令則燒者數,非賞罰不能齊也。

《易》曰:賁於丘園。

《詩》曰:樂彼之園。

又曰:園有桃。

又曰:無逾我園。

又曰:遊於北園。

子建詩曰:清夜遊西園。

古詩曰:鬱鬱園中柳。

《說文》曰:樹果曰園,樹菜曰圃。

《莊子》曰:漢陰丈人灌園,鑿隧而入井。

《韓子》曰:昔彌子瑕有寵於衛,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

《史記》曰:公儀休相魯,拔園葵,去織婦。

又曰:董仲舒下帷講誦,三年不觀於舍園。

《漢書》曰:和帝詔有司,自京師果園,悉假與貧人。

《國語》曰:趙簡子田於螻,螻園名。

《三秦記》曰:漢武有名園曰樊川,一名禦宿,有大梨如五升,名含消。

《漢書》案本條,本書九十八,《初學記》二,《太平禦覽》十二,八七二引作魏明帝與東阿王植詔,疑漢當作魏。曰:明帝詔,先帝時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成承露已來,甘露複降芳林園。

《淮南子》曰:夫臨江之鄉,其人汲水以溉其園,江水弗減也。

又曰: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藜藿為之不采。

謝承《後漢書》曰:法真隱居大澤,講論術藝,曆年不問園圃。

又曰:吳祐遷膠東侯相,時濟北戴宏父為縣丞,宏年十六,從在丞舍,祐每行園,常聞諷讀之音,甚奇之,與為友,宏卒成儒宗,知名東夏,為河間相,因自免歸家,不複仕,灌園蔬,以經書教授,年九十八卒。

《華陽國誌》曰:何隨家養竹園,人盜其筍,隨行遇見,恐盜者覺怖走,竹傷其足,挈履徐步而歸。

桂陽先賢記曰:蘇糸冗嚐除門廷,有眾賓來,糸冗告母曰:人招糸冗去,已種藥著後園梅樹下,可治百疾,一葉愈一人,賣此藥過,足供養。

【議】晉陸機大田議曰:臣聞隆名之主,不改法而下治,陵夷之世,不易術而民怠,夫商人逸而利厚,農人勞而報薄,導農以利則耕夫勤,節商以法則遊子歸。

【論】魏王粲務本論曰:古者之理國也,以本為務,八政之於民也,以食為首,是以黎民時雍,降福孔皆也,故仰司星辰,以審其時,俯耕籍田,以率其力,封祀農稷,以神其事,祈穀報年,以寵其功,設農師以監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則喜而受賞,田不墾則怒而加罰,都不得有伏民,室不得有懸秬,野積逾冬,奪者無罪,場功過限,竊者不刑,所以競之於閉藏也,先王藉田以力,任力以夫,議其老幼,度其遠近,種有常時,耘有常節,收有常期,此賞罰之本,種不當時,耘不及節,收不應期者,必加其罰,苗實逾等,必加其賞也,農益地辟,則吏受大賞也,農損地狹,則吏受重罰,天火之焚人也,甚於怠農,慎火之力也,輕於秬秐,通邑大都,有嚴令則火稀,無嚴令則燒者數,非賞罰不能齊也。

《易》曰:賁於丘園。

《詩》曰:樂彼之園。

又曰:園有桃。

又曰:無逾我園。

又曰:遊於北園。

子建詩曰:清夜遊西園。

古詩曰:鬱鬱園中柳。

《說文》曰:樹果曰園,樹菜曰圃。

《莊子》曰:漢陰丈人灌園,鑿隧而入井。

《韓子》曰:昔彌子瑕有寵於衛,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

《史記》曰:公儀休相魯,拔園葵,去織婦。

又曰:董仲舒下帷講誦,三年不觀於舍園。

《漢書》曰:和帝詔有司,自京師果園,悉假與貧人。

《國語》曰:趙簡子田於螻,螻園名。

《三秦記》曰:漢武有名園曰樊川,一名禦宿,有大梨如五升,名含消。

《漢書》案本條,本書九十八,《初學記》二,《太平禦覽》十二,八七二引作魏明帝與東阿王植詔,疑漢當作魏。曰:明帝詔,先帝時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成承露已來,甘露複降芳林園。

《淮南子》曰:夫臨江之鄉,其人汲水以溉其園,江水弗減也。

又曰: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藜藿為之不采。

謝承《後漢書》曰:法真隱居大澤,講論術藝,曆年不問園圃。

又曰:吳祐遷膠東侯相,時濟北戴宏父為縣丞,宏年十六,從在丞舍,祐每行園,常聞諷讀之音,甚奇之,與為友,宏卒成儒宗,知名東夏,為河間相,因自免歸家,不複仕,灌園蔬,以經書教授,年九十八卒。

《華陽國誌》曰:何隨家養竹園,人盜其筍,隨行遇見,恐盜者覺怖走,竹傷其足,挈履徐步而歸。

桂陽先賢記曰:蘇糸冗嚐除門廷,有眾賓來,糸冗告母曰:人招糸冗去,已種藥著後園梅樹下,可治百疾,一葉愈一人,賣此藥過,足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