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考靈耀曰:火星為夏期,專陽相同精感符。
《易通卦驗》曰:離,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氣出,直離,此正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赤地千裏。
詩含神霧曰:曹,地處季夏之位,土地勁急,音中徵,其聲清以急。
太公《金匱》曰:紂嚐以六月獵於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今六月,天務覆施,地務長養,今盛夏發民逐禽,而元元懸於野,君踐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為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發屋折樹。
皇覽《逸禮》曰:夏則衣赤衣,佩赤玉,乘赤輅,駕赤龍,載赤旗,以迎夏於南郊,其祭。先黍與雞,居明堂正廟,啟南戶。
孝經緯,周天七衡六間,曰穀雨,後十五日,鬥指戊,東南維,為立夏,後十五日,鬥指己,以為小滿。
《管子》曰:夏至而麥熟,天子祀太宗,其盛以麥,穀之始也。
《淮南子》曰:孟夏之月,南宮禦女,赤色赤衣,吹竽笙。
又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係之,仰天而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又陽氣為火,陰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溫,火勝故冬至燥,八尺之表,景修尺五寸,景修則陰氣勝,短則陽氣勝,陰氣勝則為水,陽氣勝則為旱。
《文子》曰:政失於夏,熒惑逆行,夏政不失,降雨時。
續漢書律曆誌曰:日行南陸謂之夏。
蔡邕《獨斷》曰:夏至陰氣始起,麋鹿解角,故寢兵鼓,身欲寧,誌欲靜,故不聽事。
《續漢禮儀誌》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鑽燧改火。
《五經通義》曰:夏至陰始動,未達,故寢兵鼓,不設政事,所以助養陰氣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後不省方,以此助之。
《楚辭》曰:滔滔孟夏,草木莽莽。
又曰:收恢台之盛夏。
【詩】晉郭璞詩曰:羲和聘丹衢,朱明赫其猛,融風拂晨霄,陽精一何冏,閑宇靜無娛,端坐愁日永。
晉李顒詩曰:炎光燦南溟,溽暑融三夏,黮□重雲蔭,砰棱震雷吒。
宋顏延之夏夜呈從兄散騎詩曰:炎天方埃鬱,暑晏闋塵紛,獨靜闕隅座,臨堂對星分,側聽風薄木,遙睇月開雲,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歲候初過半,荃蕙豈久芬。
齊謝朓出下館詩曰:麥候始清和,涼雨銷炎燠,紅蓮搖弱荇,丹藤繞新竹,物色盈懷抱,方駕娛耳目。
梁蕭子範夏夜獨坐詩曰:節序值徂炎,茲宵在三伏,馮軒佇涼氣,中筵倦煩燠,寂漠對空窗,清疏臨夜竹,蟲音亂階草,螢光繞庭木,簾月渡斜輝,風花起餘馥,一傷年誌罷,長嗟逝波速。
【賦】晉傅玄述夏賦曰:四月惟夏,運臻正陽,和氣穆而扇物,麥含露而飛芒,清徵泛於琴瑟,朱鳥感於炎荒,鹿解角於中野,草木蔚其條長。
梁江淹四時賦曰:至如炎雲峰起,芳樹未移,皋蘭生阪,朱荷出池,憶上國之綺樹,想金陵之蕙枝。
晉李顒悲四時賦曰:悲炎節之赫羲,覽祝融之禦轡,遊井耀兮南離,睎辰凱之長吹,蔭綠柳之楊枝,雲鬱律以泉湧,雨淋澡而方簁,奮駭霆之奔磕,舒驚電之橫摛。
秋
《爾雅》曰:秋為白藏,一曰收成。
《禮記》曰: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仲秋之月,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季秋之月,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花,豺乃祭獸。
《屍子》曰:秋為禮,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禮肅,敬之至也。
《毛詩》曰:秋日淒淒,百草具腓。
又曰: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春秋考異郵》曰:立秋趣織鳴。
《尚書》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穀,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周書時訓》曰: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蜩鳴,涼風不至,國無嚴政,白露不降,民多欬病,寒蜩不鳴,人臣力爭,白露之日,鴻雁來,後五日,玄鳥歸,後五日,群鳥養羞,鴻雁不來,遠人背叛,玄鳥不歸,室家離散,群鳥不羞,臣下驕慢,秋分之日,雷乃始收,後五日,蟄蟲坯戶,後五日,水始涸,雷乃不收,諸侯淫汰,蟄蟲不坯,民靡有賴,水不始涸,介蟲為害。
《周官》曰: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仲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又曰:籥章,掌仲秋擊土鼓,籥豳詩,以迎寒。
皇覽《逸禮》曰:秋則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輅,駕白駱,載白旗,以迎秋於西郊。
《詩含神霧》曰:秦,地處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膫,白色秀身,音中商,其言舌舉而仰,聲清以揚。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叢蘭欲修,秋風敗之。
《淮南子》曰:孟秋之月,西宮禦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鍾,其兵鉞,其畜狗,八月官尉,其樹柘,九月官候,其樹槐。
《漢書》曰:孫寶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侯文為東部督郵,入見,敕曰:今鷹隼始擊,當從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其有人乎。
《尚書考靈耀》曰:虛星為秋候,昴為冬期,陰氣相佐,德乃不邪,子助母收,母合子符,虛星,北方宿也,昴星,西方宿也,陰稱母也。
續漢禮儀誌曰:立秋之日,白郊畢,始揚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禦戎輅,白馬朱鬣,騁,執弩射牲,牡以鹿麛,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獲車,馳駟送陵廟,還宮,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武官,肆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
《世說》曰: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蓴菜羹鱸魚鱠,曰:人生貴適誌耳,何能從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之為見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