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體重管理計劃(一)(1 / 1)

許多婦女產後總會納悶,為何吃得少,身材卻數年如一日,怎麼也無法回複少女時代玲瓏有致的曲線。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某些婦女在產後三餐大魚大肉沒少過,睡前還要吃夜宵,可是卻擁有令人羨慕的辣媽身材。於是有人開始懷疑自己是“澱粉胖”體質,以為是澱粉類食物從中作梗,開始對米食、麵食、麵包等食物避而遠之。其實不然,肥胖症結主要在於脂肪,即使你吃得少,但吃入許多隱性脂肪,食物的熱量偏高,又不運動,肥胖則在所難免。

產後肥胖是目前婦女最常見的肥胖原因之一,有關專家指出,懷孕期和產後是容易引起肥胖的重要時期。對孕婦來說,懷孕時,“為兩個人吃飯”是自我放縱的最好借口。尤其是在產後,中國人傳統上有產後進補的習慣,加上多了一個母親的角色,既要全心全意照顧寶寶,又要控製自己的體重,這會使一些新手媽咪感到難以適應,逐漸地,原本有小蠻腰的婦女在產後就變成了水桶腰。因此,產前、產後的體重管理很重要,是預防和控製肥胖的重要時期。

體重管理為產後瘦身之本

女性體重最容易增加的有三個時期:①青春發育期;②孕期;③更年期。青春期若能保持適當的體重,則孕期一般也能保持正常的體重。如果懷孕期間增長7~12千克,產後很容易恢複體形。而且專家發現,產程進展順利、嬰兒健康的孕婦,都有在懷孕前後體重保持得宜的優點。

體重對孕期和胎兒的影響

近年來,女性體重逐漸增加,過重和肥胖的療齡期釣女亦為數不少。據美國統計,大約有20%的婦女在第一次產檢時已超重。

超重不但容易造成不孕,在懷孕前過廋及肥胖的婦女受孕後問題更多。常見的情況是:容易在孕期產生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並發症;早產率較高;較易發生難產,因而必須施行剖腹產。研究報告指出,每增加一個BMI值(體重質量指數),剖腹產的幾串就會增加7%;手術期間、手術時的出血量和術後感染書會增加;因為生產過程比較辛苦,產後尿失禁的幾率也較高。對胎兒的影響有:若懷孕前體東已經過重,胎兒患先天性神經管病變、男嬰患尿道下裂的機會增加;孕前體重過重,還較易發生死胎或新生兒死亡,或胎兒心髒畸形,腸畸形和神經管畸形的比例也比正常體重孕婦的胎兒要高,即使孕前大量補充葉酸來防治神經管畸形在體重過重孕婦身上也會大打折扣。

懷孕更要斤斤計較

如果將體重增加多少作為標準,對身材較高的婦女來說,容易失準,而將孕婦的體重增加曲線和每月的BMI值增加曲線一起來判定,則能較好地控製和掌握賦予的體重。孕婦懷孕初期,應先檢查BMI值,若BMI值不正常,除了正規產前檢查外,還要檢查和診斷有無產科並發症。懷孕前BMI值大於24或體重70千克以上,孕期體重增加不宜超過10千克;懷孕前BMI值大於27或體重80千克以上,在妊娠末期盡量不要增加體重,這樣對產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曾有研究指出,在懷孕前BMI值正常的孕婦中,有超過1br4的孕婦孕期體增加20千克,或懷孕20周後平均每周增加0.68千克,這些孕婦在產後6個月還會有四成無法消粍的因孕期二堆積的體重。

其實孕期增加的體重中,除了5千克是胎兒的體重、羊水和胎盤的重量外,其他都來自母體,若體重過重,孕婦當然會負擔很重。體重過重的孕婦還容易有胎兒較重的情況,出現巨嬰的機會增加。1991年日本醫師吉田的研究報告說,體重過重孕婦生產巨嬰率為7.9%,而標準體重孕婦生產巨嬰僅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