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70373044 & No.30170744&No.30470302)、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001BA510B07 & 2002BA516A20)、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森林生態係統管理”、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森林管理智能3S係統技術示範”(04EFN216600328)以及吉林延邊林業管理局的資助下完成的,書中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相關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本書的完成得到了許多單位和個人的合作與幫助,感謝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吉林省白河林業局以及美國普渡大學的支持;感謝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王慶禮院長,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的劉永敏、葉榮華,延邊林管局的柏廣新、王悅山、楊少凡、王誌康、宗成武、於華,白河林業局的杜文彥、王廣發、王景田、陳希友、薑金奇,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金永煥、穀會岩、於大炮、李英善、周莉、唐立娜、王惠、許東、王順中、王飛、熊曉波、肖以華、肖寶英、陳高,普渡大學的郎銳利、張春福、克爾科夫、馳臥有,也特別感謝穀會岩為本書編輯作出的極大貢獻。
對森林經營決策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書的工作僅是這漫長過程中的一段,對於尚需探討的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並寄希望於後來者。由於時間倉促,作者知識有限,書中不免會有欠妥之處,誠請讀者不吝指教。
作 者
2005年8月
本書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70373044 & No.30170744&No.30470302)、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001BA510B07 & 2002BA516A20)、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森林生態係統管理”、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森林管理智能3S係統技術示範”(04EFN216600328)以及吉林延邊林業管理局的資助下完成的,書中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相關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本書的完成得到了許多單位和個人的合作與幫助,感謝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吉林省白河林業局以及美國普渡大學的支持;感謝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王慶禮院長,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的劉永敏、葉榮華,延邊林管局的柏廣新、王悅山、楊少凡、王誌康、宗成武、於華,白河林業局的杜文彥、王廣發、王景田、陳希友、薑金奇,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金永煥、穀會岩、於大炮、李英善、周莉、唐立娜、王惠、許東、王順中、王飛、熊曉波、肖以華、肖寶英、陳高,普渡大學的郎銳利、張春福、克爾科夫、馳臥有,也特別感謝穀會岩為本書編輯作出的極大貢獻。
對森林經營決策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書的工作僅是這漫長過程中的一段,對於尚需探討的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並寄希望於後來者。由於時間倉促,作者知識有限,書中不免會有欠妥之處,誠請讀者不吝指教。
作 者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