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專科方書開始出現,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等。
金元時期,隨著醫學流派的產生,方劑學發展也被賦予了學派的色彩。寒涼派的代表人劉完素(劉河間)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等書。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倡導辛涼解表、瀉熱養陰為治療熱病的原則。為後世溫病學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攻下派的代表人張從正(張子和)所著《儒門事親》詳細介紹汗吐下三法運用,主張“治病應著重在祛邪,邪去則正安,不可畏攻而養病”,用藥多重寒涼,偏攻慎補。補土派的代表人李杲(李東垣)著《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 強調“人以胃氣為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火為元氣之賊”。主張溫補脾胃以抑陰火。滋陰派的代表人朱震亨(朱丹溪)著《格致餘論》、《丹溪心法》,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注重滋陰降火。
金代成無己《傷寒明理藥方論》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組方原理,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專門剖析方劑理論的專著。本書雖隻分析了《傷寒論》中的20首方劑,但卻開了後世方論之先河,把《方劑學》理論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普濟方》係明代朱□著。載方61 739首。是明清以前方書的總集,也是我國古代現存載方數最多的方書。
《醫方考》係明代吳昆著。載方700餘首。“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跡,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詳析方劑理論的專著。
《醫方集解》係清代汪昂著。載方700餘首。正方300首。該書選常用方劑,按作用不同分為補養、湧吐等22類,開創了方劑新的功能分類法。標誌方劑學的發展已自成體係。
清代溫病學派的形成促進了方劑學的發展,同時增添了新的理論與內容。這一時期方劑學發展特點:方書數量激增;內容極大豐富;出現了較好的分類方法;出現了方論和論述方論的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給予高度重視,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積極開展中醫藥研究。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主,國內多家中醫院校聯合編撰《中醫方劑大辭典》,為方劑學大型工具書。全書11冊,收方9萬餘首,範圍上自秦漢,下迄1986年底,是對方劑的一次全麵、係統的大總結。
宋代專科方書開始出現,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等。
金元時期,隨著醫學流派的產生,方劑學發展也被賦予了學派的色彩。寒涼派的代表人劉完素(劉河間)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等書。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倡導辛涼解表、瀉熱養陰為治療熱病的原則。為後世溫病學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攻下派的代表人張從正(張子和)所著《儒門事親》詳細介紹汗吐下三法運用,主張“治病應著重在祛邪,邪去則正安,不可畏攻而養病”,用藥多重寒涼,偏攻慎補。補土派的代表人李杲(李東垣)著《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 強調“人以胃氣為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火為元氣之賊”。主張溫補脾胃以抑陰火。滋陰派的代表人朱震亨(朱丹溪)著《格致餘論》、《丹溪心法》,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注重滋陰降火。
金代成無己《傷寒明理藥方論》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組方原理,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專門剖析方劑理論的專著。本書雖隻分析了《傷寒論》中的20首方劑,但卻開了後世方論之先河,把《方劑學》理論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普濟方》係明代朱□著。載方61 739首。是明清以前方書的總集,也是我國古代現存載方數最多的方書。
《醫方考》係明代吳昆著。載方700餘首。“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跡,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詳析方劑理論的專著。
《醫方集解》係清代汪昂著。載方700餘首。正方300首。該書選常用方劑,按作用不同分為補養、湧吐等22類,開創了方劑新的功能分類法。標誌方劑學的發展已自成體係。
清代溫病學派的形成促進了方劑學的發展,同時增添了新的理論與內容。這一時期方劑學發展特點:方書數量激增;內容極大豐富;出現了較好的分類方法;出現了方論和論述方論的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給予高度重視,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積極開展中醫藥研究。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主,國內多家中醫院校聯合編撰《中醫方劑大辭典》,為方劑學大型工具書。全書11冊,收方9萬餘首,範圍上自秦漢,下迄1986年底,是對方劑的一次全麵、係統的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