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說法,這一帶是古代各民族南上、北下、東進、西出的民族走廊。曾經一度遊走在這一帶的遊牧民族應該有好多個。但許多民族的先人隻是這裏的過客,由於氣候冷、海拔高,其他民族的先人們先後都離開了這塊高原,隻有建塘傑布的後人們堅守了下來,他們就是香格裏拉藏族的先民。
到了唐代,滇西北為吐蕃王朝所屬之地。吐蕃在維西其宗設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龜山建立官寨,壘石為城,城名“獨克宗”,即曆史上著名的“鐵橋東城”。我在整個藏區行走時發現,藏族的先民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環境中都喜歡把城堡建在石頭山的頂部,這大概是一種共性。
地處香格裏拉的兩座建在高處的古城堡都消失在了曆史的煙雲之中。再後來,人們圍著月光城堡舊址建成了一座古城,名字仍然叫獨克宗;在日光城堡的北側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名字叫噶丹·鬆讚林,寺院的主要殿堂仍然建在高處。
我相信獨克宗藏民的這樣一種說法:佛教傳入後,他們的祖先們按佛說發現了這座石山極像一隻巨龜。更奇妙的是,巨龜的頭朝著北方。對於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民來說,這就是佛所預示的吉祥寶地。於是,祖先們先後搬遷到了這隻巨龜的四周,古城就這樣開始形成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建築學界泰鬥吳良墉先生將古城道路描繪出來的圖與藏傳佛教中傳說的香巴拉壇城圖放在一起,突然發現二者的布局和許多線條非常近似。
藏傳佛教中形似八瓣蓮花的香巴拉王國是藏民心靈中最美好的理想世界。那麼,到底是誰依據這一理想規劃這座古城的呢?今天,沒有哪位專家能夠考證出當時是否出現過類似麗江木氏土司那樣的“城建規劃師”,但是我們都很清楚,獨克宗古城的“規劃大師”就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夢鄉中的原住藏民。他們不需要誰來進行總體規劃,因為那張理想世界的規劃圖都裝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獨克宗古城的發展有四個階段。
第一發展時期是古城名叫“獨克宗”的時候,就是吐蕃建立官寨,實際上是以一個小的地方政府或者兵營這樣的形式存在的,從而形成了一些商業和一些必需的生活設施,促成了當地藏民習慣性的定居,改變了他們以遊牧為主的生活方式。
第二是1499年,當時麗江的木氏土司北侵,征服了迪慶這一片土地,木天王的到來帶給了古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繁榮。大量的移民進來開墾土地,商業的發展、礦產資源的開發使古城真正繁榮起來。我們在古城中看到的一些居民好像是藏族人,但是問到他們的曆史,他們會告訴你他們的祖籍是南京或者是山西。經過這次的發展,古城的人口流動也逐漸增多,山西會館、陝西會館、重慶會館都出現在古城當中。
按照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說法,這一帶是古代各民族南上、北下、東進、西出的民族走廊。曾經一度遊走在這一帶的遊牧民族應該有好多個。但許多民族的先人隻是這裏的過客,由於氣候冷、海拔高,其他民族的先人們先後都離開了這塊高原,隻有建塘傑布的後人們堅守了下來,他們就是香格裏拉藏族的先民。
到了唐代,滇西北為吐蕃王朝所屬之地。吐蕃在維西其宗設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龜山建立官寨,壘石為城,城名“獨克宗”,即曆史上著名的“鐵橋東城”。我在整個藏區行走時發現,藏族的先民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環境中都喜歡把城堡建在石頭山的頂部,這大概是一種共性。
地處香格裏拉的兩座建在高處的古城堡都消失在了曆史的煙雲之中。再後來,人們圍著月光城堡舊址建成了一座古城,名字仍然叫獨克宗;在日光城堡的北側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名字叫噶丹·鬆讚林,寺院的主要殿堂仍然建在高處。
我相信獨克宗藏民的這樣一種說法:佛教傳入後,他們的祖先們按佛說發現了這座石山極像一隻巨龜。更奇妙的是,巨龜的頭朝著北方。對於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民來說,這就是佛所預示的吉祥寶地。於是,祖先們先後搬遷到了這隻巨龜的四周,古城就這樣開始形成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建築學界泰鬥吳良墉先生將古城道路描繪出來的圖與藏傳佛教中傳說的香巴拉壇城圖放在一起,突然發現二者的布局和許多線條非常近似。
藏傳佛教中形似八瓣蓮花的香巴拉王國是藏民心靈中最美好的理想世界。那麼,到底是誰依據這一理想規劃這座古城的呢?今天,沒有哪位專家能夠考證出當時是否出現過類似麗江木氏土司那樣的“城建規劃師”,但是我們都很清楚,獨克宗古城的“規劃大師”就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夢鄉中的原住藏民。他們不需要誰來進行總體規劃,因為那張理想世界的規劃圖都裝在他們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