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藥知識(1 / 3)

在臨床上,淡味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如茯苓、通草能利尿除濕。

澀味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的作用。如山茱萸能澀精止汗,訶子能澀腸止瀉。

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藥味,淡味常和甘味並稱,故有“淡附於甘”的說法。同時,澀味也和酸味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雖有七種藥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五味也可以歸納為屬陰和屬陽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而酸(澀)、苦、鹹味屬陰。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進入機體後的作用趨勢。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發散,沉是下行瀉痢的意思。升與浮、降與沉的趨向類似,僅在程度上有所差別,故通常以升浮、沉降合稱。

升浮藥主上行而向外,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催吐、開竅等作用;沉降藥主下行而向內,具有潛陽、降逆、收斂、滲濕、清熱、瀉下、止咳、平喘等作用。此外,個別藥物存在著雙向性,如麻黃既能發汗,又可平喘利水等。凡病變部位在上、在表者,用藥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風熱表證,當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藥來解表散熱;在下在裏者,用藥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裏實熱證,當用大黃等沉降藥來瀉熱攻裏。

一般來說,治病所用藥物的作用趨勢與疾病表現的趨勢相對,這種升降沉浮的功能有助於調整紊亂的髒腑氣機,使之歸於平順,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

二、中藥的劑量和用法

(一)劑 量

劑量是指每味藥物的常用治療量。計量單位通常用質量和數量來表示。質量多以國際單位克計算;數量多以片、條等計算。如:黃芩5克,生薑3片,蜈蚣1條,大棗1枚,蔥白2隻等。

藥用劑量的大小,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效果和藥物對動物體的毒性反應。對於個別有毒的中藥,或劑量的變化超過一定的範圍,功效發生變化的中藥,要嚴格控製劑量。如:大黃小劑量具有健胃的作用,大劑量具有瀉下的作用。

一般中藥的安全劑量幅度較大,但是用量是否得當,直接會影響藥效的發揮。藥量過小,達不到治療的作用;藥量過大,也可引起不良後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中藥多是複方應用,其中劑量的變化,也可以影響整個處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證的改變。因此,對於中藥劑量的使用應采取科學謹慎的態度,確定中藥劑量的一般原則如下:

1.藥物性質

凡有毒的、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且應從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加大用量,中病即停,謹防中毒事故發生;藥性平和的藥物劑量宜大。

對質地較輕或幹品或有效成分容易煎出的藥物,用量宜小;對質地較重或鮮品或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藥物,用量宜大。

2.配伍與劑型

在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複方配伍時比應用單味藥時用量要小些;主藥比輔藥用量要大些。

在臨床上,淡味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如茯苓、通草能利尿除濕。

澀味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的作用。如山茱萸能澀精止汗,訶子能澀腸止瀉。

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藥味,淡味常和甘味並稱,故有“淡附於甘”的說法。同時,澀味也和酸味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雖有七種藥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五味也可以歸納為屬陰和屬陽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而酸(澀)、苦、鹹味屬陰。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進入機體後的作用趨勢。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發散,沉是下行瀉痢的意思。升與浮、降與沉的趨向類似,僅在程度上有所差別,故通常以升浮、沉降合稱。

升浮藥主上行而向外,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催吐、開竅等作用;沉降藥主下行而向內,具有潛陽、降逆、收斂、滲濕、清熱、瀉下、止咳、平喘等作用。此外,個別藥物存在著雙向性,如麻黃既能發汗,又可平喘利水等。凡病變部位在上、在表者,用藥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風熱表證,當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藥來解表散熱;在下在裏者,用藥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裏實熱證,當用大黃等沉降藥來瀉熱攻裏。

一般來說,治病所用藥物的作用趨勢與疾病表現的趨勢相對,這種升降沉浮的功能有助於調整紊亂的髒腑氣機,使之歸於平順,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

二、中藥的劑量和用法

(一)劑 量

劑量是指每味藥物的常用治療量。計量單位通常用質量和數量來表示。質量多以國際單位克計算;數量多以片、條等計算。如:黃芩5克,生薑3片,蜈蚣1條,大棗1枚,蔥白2隻等。

藥用劑量的大小,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效果和藥物對動物體的毒性反應。對於個別有毒的中藥,或劑量的變化超過一定的範圍,功效發生變化的中藥,要嚴格控製劑量。如:大黃小劑量具有健胃的作用,大劑量具有瀉下的作用。

一般中藥的安全劑量幅度較大,但是用量是否得當,直接會影響藥效的發揮。藥量過小,達不到治療的作用;藥量過大,也可引起不良後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中藥多是複方應用,其中劑量的變化,也可以影響整個處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證的改變。因此,對於中藥劑量的使用應采取科學謹慎的態度,確定中藥劑量的一般原則如下:

1.藥物性質

凡有毒的、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且應從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加大用量,中病即停,謹防中毒事故發生;藥性平和的藥物劑量宜大。

對質地較輕或幹品或有效成分容易煎出的藥物,用量宜小;對質地較重或鮮品或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藥物,用量宜大。

2.配伍與劑型

在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複方配伍時比應用單味藥時用量要小些;主藥比輔藥用量要大些。

易於吸收的劑型(如湯劑、酒劑等)用量宜小;不易吸收的劑型(如散劑、丸劑等)用量要大。

3.病情輕重

病情輕、病勢緩、病程長者用量宜小;病勢重、病勢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體質、體型

一般年老,體弱的動物用量宜小;體質健壯的動物用量宜大。

體型小的用量宜小;體型大的用量宜大。

5.季節氣候